吳校長、高野會長、鄭主任、玉澤副會長、池田代表、陳會長及在座的各位嘉賓:
很榮幸應邀出席「第35屆台日亞洲太平洋研究會議」,並針對本次會議主題「2008年東亞新政局的變遷與展望」,提出幾點個人的觀察淺見,供各位先進參考。
在科技日新月異及跨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推波助瀾下,全球化與區域化是導致國際與區域互動關係與政經版圖持續演化的二大潮流。現今全球三大主要區域經濟體系中,「歐盟」為整合度最高的區域經濟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也在美國的主導下朝美洲自由貿易區前進,「東亞」區域合作在中國經濟崛起後及區域整合的態勢下,似有形成強力經濟圈的潛力,引發東亞各國與國際間的高度關注。由於東亞地區的發展基礎良好,不僅已是亞洲經濟最為活躍的地方,近年來區域內貿易和投資規模及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等層面已有顯著發展成果。而且,東亞合作領域亦擴及金融與環境保護等,對促進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及進一步推動東亞經濟整合奠定良好基石。
東亞區域合作雖然持續地進行與發展,惟在意識型態、政治體制、經濟規模等方面仍存有諸多矛盾與歧異,為真正實現區域合作增添諸多變數。除應提高東亞內各國政府參與程度,完善合作措施與深化合作領域外,共同研究符合東亞特殊局勢和共同利益的合作框架及建立區域性合作組織,不僅有助於凝聚區域整合的共識,亦可為東亞區域合作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另一方面,東亞地區潛藏著可能引發衝突的不穩定因素關鍵在於,目前亞太區域所仰賴雙邊、多邊協防與安全對話機制結構過於鬆散,勢將成為東亞地區安全與繁榮的最大變數。
尤其,中國連續十九年國防軍費以二位數增長,造成區域間各國的擔憂。美國國防部剛公布的2008中國軍力報告中,對近年來中國在網路戰、太空防禦與積極強化反介入作戰能力等軍力增強深感憂心,並直指中國的軍備擴張目標已逾越自我防禦及對台用武需求,而進一步著眼於未來因應區域爭議衝突之需求。因此,建構新世紀東亞區域的安全對話機制,因應中國軍事強權的崛起,將是維繫東亞區域安全及合作前景的當務之急。
此外,中國自2000年10月在東協加三峰會上提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後,積極開展與東協國家的貿易談判;並協助催生「東亞高峰會」等等,再度凸顯「中國崛起」的因素已成為影響與主導區域合作進程與方向的關鍵勢力。台灣位於東亞地理樞紐地位,已成為全球供應鏈不可缺少的一環,亦是區域內負責任利益攸關者的一員,卻屢遭中國在區域合作領域的排擠與邊緣化,成為東亞區域合作的一大「缺口」,實在令人遺憾。事實上,台灣近年來高科技優勢與經濟實力,不僅能在東亞區域合作過程中提供優勢的互補基礎,更可以發揮積極的參與角色。
為維繫東亞與區域的和平與繁榮,八年來台灣政府穩定兩岸局勢的努力從未停歇。以「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為原則,追求兩岸共存共榮願景,並積極創造有利兩岸和解的條件,以實現兩岸關係正常化的最終目標。台灣身為國際自由民主價值同盟的忠實成員,持續穩定兩岸關係、共同促進區域安全與和平,是台灣對區域與國際社會一貫而不變的承諾。然而,在此我也願意再度呼籲國際社會應強化國際民主價值同盟的協調與合作,促使中國早日進行政治改革,推進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唯有如此,才能為東亞區域合作注入正面而積極力量,並帶來真正的和平、繁榮與長治久安。
最後,敬祝各位嘉賓平安如意、大會圓滿成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