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兩岸交流30年」研討會 林副主委開幕致詞要點

  • 發布日期:106-05-05

國立政治大學周校長、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丁樹範主任,各位女士、先生,大家早安!

非常榮幸應邀出席政大國關中心舉辦的「兩岸交流30年」研討會。自1987年政府宣布開放赴中國大陸探親以來,兩岸已交流30年,這場學術會議的舉行格外具有意義。回顧過去30年的兩岸關係,從1987年開放探親以來,先有臺商進入中國大陸投資,密使開局、香港會談、辜汪會談、千島湖事件(1994)、臺海飛彈危機、辜汪會晤、特殊國與國關係、第一次政黨輪替、小三通、統合論、一邊一國、防衛性公投、澳門模式、大三通與23項協議的簽訂、馬習高峰會、陸客火燒車事件等,兩岸由最高層秘密會談,到最普羅的民間往來互動,呈現出結構性的合作與緊張關係。最近幾年每一年兩岸人員往來已逾8百萬人次,卻也呈現去多來少的現象。在兩岸交流互動的過程中,臺灣企業家參與也見證了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經濟起飛。以下就政府現階段兩岸政策提出幾點說明,就教於各位先進。

一、兩岸30年交流歷程與成果彌足珍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資產。國民黨或民進黨政府執政時期,兩岸關係雖呈現不同速度的進展,但不能忽略快慢之間各有國家利益的考量。除有擴張性的延伸,也不能忽略規範性的檢討。雖然中國大陸片面中斷兩岸制度化協商,但我方仍致力推動兩岸關係循序開展,努力維持兩岸的交流與溝通機制。

二、政府展現維持現狀的決心與行動,善盡維護臺海和平的責任。去年520蔡總統就職演說表示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並多次強調在尊重九二香港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既有政治基礎上,堅定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過去一年,我們堅守維持現狀的承諾,秉持不挑釁的態度,政府更主動就重要緊急事項及國人權益、國際參與等事務,與陸方聯繫,並推動兩岸協議的持續運作。

三、面對當前區域及兩岸變動的新局勢,兩岸雙方應透過溝通對話,避免誤解與誤判。對話和溝通是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建立互信的重要關鍵。近一年以來,中國大陸對我方釋出的善意並未有回應,一再堅持「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為兩岸互動的政治基礎,緊縮兩岸互動及協商機制運作;另在國際間加大宣示「一中原則」,阻礙我國際參與。面對當前區域及兩岸變動新局勢,我們認為,相互諒解尊重、不設前提的溝通與對話,才是解決問題及建立互信的最重要關鍵。

四、兩岸正常交流不應受政治前提干擾,人民權益福祉是雙方交流合作的核心。兩岸關係的開展不僅讓雙方看到彼此的相同處,也必須共同面對雙方在生活方式及制度發展與價值的差異,所以「求同存異」成為歷來我方政府的共同詞彙。政府正向看待兩岸各領域多元交流互動,歡迎陸客來臺觀光,關懷陸生、陸配在臺的就學及生活,營造兩岸交流友善安全的環境。此外,針對各界關注李明哲案,我們希望中國大陸應儘速對外公開說明事實真相與案情,儘速公布限制李明哲人身自由的地點,並儘速同意家屬探視,不要讓這件事情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阻礙。我們不怕兩岸之間有艱困棘手的議題,就怕先入為主設置障礙,喪失務實妥適解決的空間。

五、臺灣的國際參與有助兩岸關係的進展,政府將繼續爭取參與WHA及國際醫療活動。政府高度重視即將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WHA),過去八年臺灣的專業參與WHA及貢獻,獲得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支持與肯定。今年臺灣能否參與WHA,也是下階段兩岸關係上的重要指標。我們認為,醫療無疆界,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攸關臺灣國人的健康權益,不應該受到任何理由的剝奪。對岸須謹慎處理本案,避免傷害兩岸關係。

兩岸開放交流30周年是值得回顧與展望的時刻。蔡總統日前接受專訪指出,雙方要共同面對亞太「新情勢」、兩岸的「新問卷」及「新模式」。兩岸關係不是單方可主導的,而是互動的過程。希望中國大陸在兩岸關係的處理上,能跳脫現有格局,能有更正面的發展,共同思考結構性的合作關係。我們期待兩岸雙方運用勇氣智慧與創新思維,取代惡言相向的舌頭、粗暴對待的拳頭,以恆久忍耐,開展未來30年良性互動的兩岸關係。

類別

1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