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民國100年

民國一百年一月一日(2011.1.1)
  馬英九總統主持中華民國100年開國紀念典禮,並以「壯大臺灣 振興中華」為題發表元旦祝詞表示,臺海和平是東亞和平與繁榮的基石,這是兩岸共同的責任。擱置爭議,爭取臺海長期和平發展是兩岸人民共同的願望。兩岸當局應以和解消弭衝突,以合作取代對抗。現階段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主張,都會影響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並表示,兩岸間不應該是政權之爭,不應該是統獨之爭,不應該是國際空間之爭,而應努力在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核心價值上,彼此激勵,相互提升。我們關心大陸的人權發展,就是因為這是我們珍視的核心價值,也是測量與拉近兩岸距離的重要指標。

民國一百年一月四日(2011.1.4)
  教育部公布「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首批陸生將於今年9月來臺。

民國一百年一月四日(2011.1.4)
  行政院正式核定「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修正案,教育部將據以辦理大陸學歷採認等相關業務。

民國一百年一月六日(2011.1.6)
  馬英九總統接見加拿大國會議員訪華團時表示,去年多達140萬名中國大陸觀光客及商務人士來台,台灣也有500多萬民眾到大陸旅遊訪問,顯示兩岸互動相當頻繁;除了觀光人數持續上升,今年我國也將開放大陸學生來台求學,希望藉由青年族群的交流,讓兩岸擁有長遠的和平未來。

民國一百年一月六日(2011.1.6)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委劉德勳和經濟部次長梁國新舉行記者會,共同宣布兩岸經合會正式成立。

民國一百年一月七日(2011.1.7)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新聞稿指出,陸委會最新民調顯示,民眾對兩岸制度化協商持續維持高度肯定,有7成2民眾支持透過制度化協商處理兩岸間交流問題,有近6成2民眾認為第六次江陳會談所簽署的「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有助於促進兩岸醫藥生技產業的發展,並有7成5的民眾支持政府繼續與對岸協商兩岸投資保障的議題,以確保國人赴大陸投資的權益與人身安全。

民國一百年一月十一日(2011.1.11)
  總統府召開記者會,發言人羅智強表示,有關「九二共識」,就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原則;關於「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是我們的立場。

民國一百年一月十三日(2011.1.1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委劉德勳表示,政府不能做置入性行銷,當然也禁止中國大陸來台進行置入性行銷。

民國一百年一月十四日(2011.1.1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新聞稿表示,「九二共識」是兩岸制度化協商得以建立並穩定運作的基礎,兩岸關係發展已大幅度改善,也獲得國內外一致的肯定與支持。陸委會指出,兩岸制度化協商所建構的運作機制與累積的成果,是奠定兩岸關係發展更紮實、更堅固的基石,兩岸應該格外珍惜,共同維護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

民國一百年一月十四日(2011.1.1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在馬祖視察「小三通」時表示,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以穩健、有節奏的方式,在作好風險管理前提下,循序漸進提出多項緩和兩岸關係、促進彼此正常化及制度化發展的政策構想與具體主張,務實增進人民的福祉。政府以「既推動,又把關」的作法,獲得民意的普遍支持。此外,陸委會將配合交通部之規劃,促成陸客到金馬澎自由行的政策早日實現,推動更符合民意的兩岸政策,讓「小三通」制度化的利益由全民共享。

民國一百年一月十八日(2011.1.18)
  行政院長吳敦義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開放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自由行,現正緊密磋商,台灣須增加辨識設備,國家安全不能受衝擊。並強調,只要不涉及敏感,或與國防、資通訊安全無關者,將會適度鬆綁,希望能夠增加陸資開放項目。

民國一百年一月十八日(2011.1.1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在新春記者會表示,面對大陸,政府堅守「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政策綱領,推動協議的簽署,為民興利的同時,也堅定地捍衛台灣主體性。政府在推動新的協商議題的同時,也會著力於協議成效檢討機制的建立,落實兩岸制度化協商成果。

民國一百年一月廿日(2011.1.20)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針對美國歐巴馬總統與大陸領導人胡錦濤會面並發表聯合聲明一事指出,政府對於歐巴馬總統重申台灣關係法及支持兩岸關係發展的談話,表達感謝之意。政府認為,這代表美國對台灣安全承諾與共有價值之提升,具有重要意涵。我們堅持維持自我防衛的能力,在安全不受威脅之下,持續穩健的發展兩岸關係;我們歡迎美方持續此一政策立場,繼續提供台灣所需的安全保障。

民國一百年一月廿二日(2011.1.22)
  馬英九總統出席「2011年世界自由日慶祝大會暨世亞盟年會」時表示,兩年多來,兩岸關係在「以和解消弭衝突,以談判代替對抗」理念下,已進入和平發展的新紀元,對促進區域安全與穩定具有重大的意義。美中領導人的會談及所發表的聯合聲明,都肯定兩岸的互動與接觸,希望繼續與中國大開展交流與對話,運用智慧解決爭議,確保東亞和平。

民國一百年一月廿五日(2011.1.25)
  馬英九總統接見「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時表示,「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訂後,兩岸在經濟等其它方面的更多接觸,符合區域與美方利益。而對兩岸日漸出現的軍事失衡,期盼美方儘速同意售我F-16C/D型戰機及柴油電氣潛艇,並強調,台海軍力失衡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區域安定都非正面因素,我方並不是要擴張軍備,而是希望能夠汰舊換新,也一定會使用於防禦性用途。

民國一百年一月廿五日(2011.1.25)
  馬英九總統主持國防部「100年春節聯歡餐會」時表示,他上任後致力改善兩岸關係,推動台海和平,一方面促使兩岸經貿制度化,一方面也確保東亞地區的穩定;並強調,不希望再見到炎黃子孫兵戎相見,期盼兩岸能透過深度交流,在中華文化智慧的指引下,找出解決爭議的具體構想。

民國一百年一月廿八日(2011.1.28)
  馬英九總統出席「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成立20週年會慶茶會時表示,海峽兩岸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定義不同。2008年當選總統後,向對岸提出正視現實、共創雙贏的理念,而中國大陸也準備恢復對「九二共識」的認同,因此在同年6月11日舉行第一次「江陳會」,恢復中斷了10年的兩岸協商,使得兩岸關係進入新的時代。也強調,我們是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堅持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共識下,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以及「對等、互惠、尊嚴」的原則,開展與中國大陸的交流互動。

民國一百年一月廿八日(2011.1.28)
  行政院長吳敦義出席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週年會慶時表示,陸委會這2年來貫徹馬總統就職後所宣示的兩岸政策基本綱領,包括「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不統、不獨、不武」等2個重要基礎。因為這2個堅定的基礎,兩岸政策在行穩致遠中一步一腳印,使過去衝突、對立的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穩定、發展。尤其,透過海基跟海協兩會制度性協商簽署的15項協議,從共同打擊犯罪的司法互助協議,到面向很廣、對台灣未來經濟非常重大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乃至於開放兩岸直航、陸客來台觀光,對兩岸雙贏互利產生極大的功效。

民國一百年二月八日(2011.2.8)
  馬英九總統出席2011年大陸台商春節團拜暨聯誼活動時表示,兩年多來兩岸簽署了15項協議,內容涵蓋許多領域,讓兩岸關係更加制度化,也避免台灣在亞太經濟整合中被邊緣化,因此台灣國際化的程度已大幅提昇;未來將儘速與中國大陸簽訂投資保障及爭端解決相關協議。同時政府也會持續拓展其他國家與地區的市場,以達到「壯大台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的目標。

民國一百年二月八日(2011.2.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參加台商春節聯誼,致詞時表示,陸委會在持續推動制度化協商、深化兩岸交流,以及為民興利的同時,一定會堅定捍衛台灣主體性,並秉持馬總統「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政策綱領,「既推動、又把關」,以及「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先經後政」的原則,循序穩定的推動兩岸關係及大陸政策。

民國一百年二月九日(2011.2.9)
  教育部正式核定各大學校院可招收大陸地區學生來臺就讀的名額,一般大學體系包括臺大等67校、技職校院體系包括臺科大等65校,可以在100學年度招收2,000名陸生修讀正式學位。獲准招生學校應確依招生計畫所提學生輔導機制,審慎規劃與陸生相關之措施或輔導,並注意比例原則及社會觀感,維護本地學生權益。

民國一百年二月十日(2011.2.10)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新聞稿表示 有關菲律賓將涉嫌詐欺之14名國人遣送大陸一事,我方已基於「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機制,正式向大陸方面提出要求遣送返台的請求書,並將依法嚴懲不法,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希望大陸方面,在深化兩岸既有協議、增進兩岸良性互動與保障兩岸人民權益的基礎,正視我方訴求,儘速將人員遣送返台受審。

民國一百年二月十日(2011.2.10)
  馬英九總統出席外交部舉辦的駐華使節代表新春聯歡晚會時表示,他上任後,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採取「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並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做為基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因此能夠維持台海現狀,並在經貿方面努力制度化,去年與中國大陸簽訂「兩岸經濟協議」(ECFA)後,兩岸關係不但更為密切,也更有秩序。同時,我們在國際關係方面也有相當進展,除了與23個邦交國邦誼穩固,與無邦交國家,如美國、日本、東南亞、紐澳及歐盟等也都恢復高層的互信,改善雙邊的關係。

民國一百年二月十七日(2011.2.17)
  馬英九總統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表示,ECFA簽訂之後,顯然已經改變台灣在東亞經濟版圖中的地位,使台灣有更多的機會,除了與中國大陸貿易之外,也能和其他的國家進行貿易,而且能夠協商類似的經濟合作協議,這對台灣而言是極為重要的。

民國一百年二月廿一日(2011.2.21)
  針對中國大陸民眾透過網路發起「茉莉花」串連活動,引起全球矚目,馬英九總統透過新聞稿表示,民主與人權是普世價值,也是中華文化當中民本思想與仁政理念的延伸,更是臺灣人民的核心價值與衡量兩岸關係的重要指標。期盼大陸當局加快腳步,具體落實民主法治的政治改革,積極保障人權;在當前全球民主化的新時代,要以新的思維與寬宏氣度,善待異議人士,讓民主與人權成為兩岸人民永遠共同的語言,並為中華民族開創一個自由、民主的未來。

民國一百年二月廿一日(2011.2.21)
  對於大陸民眾透過網路發起「茉莉花」串連活動,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表示,近年來,大陸綜合國力崛起,人民生活相對於過去有很多改善,希望大陸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加速落實社會公平、司法正義及人權保障的政治體制改革,讓大陸人民在經濟生活改善的同時,也能擁有多元、民主、開放的社會空間,這將降低兩岸在核心價值上的差異,對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及長遠的和平,會有重大的助益。

民國一百年二月廿二日(2011.2.22)
  行政院長吳敦義在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時表示,為處理ECFA後續議題協商等相關事宜,已在海基、海協兩會架構下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該委員會為任務性、功能性的業務協商平台,並非常設組織或機關,所達成的共識仍須經兩會確認或協商簽署協議,並無空白授權的疑慮。

民國一百年二月廿三日(2011.2.2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新聞稿強調,政府對於國家主權的立場堅定,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馬英九總統多次強調「一中」就是中華民國,沒有第二種解釋。政府一貫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這是台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現階段兩岸關係的發展,應建立在「擱置爭議,正視現實」的基礎上;透過兩岸制度化協商及兩岸交流所積累的互信基礎,共同推展兩岸關係的穩定與和平,並維護這些得來不易的局面。

民國一百年三月八日(2011.3.8)
  馬英九總統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表示,兩岸關係的發展應該是「先經後政、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政治的問題,目前並沒有急迫處理的必要。我們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之下,維持台灣海峽「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來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這也是我們對有關兩岸政治面一個很清楚的立場。

民國一百年三月八日(2011.3.8)
  蕭萬長副總統出席「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雙十、兩岸雙贏」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時表示,2008年5月後,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下,「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海基、海協兩會協商機制恢復運作。過去兩年半,雙方本著「先經濟,後政治」與「先易後難」的原則推動兩岸協商,未來面臨的議題將更為複雜與艱難,需要雙方發揮更大的智慧來解決。

民國一百年三月八日(2011.3.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出席「海基雙十兩岸雙贏」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致詞表示,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是我們面對兩岸關係的基本前提,政府堅持兩岸關係的任何發展以及交流,絕對不會,也不能傷害到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政府在推動兩岸關係改善的過程中,堅持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定位並開展兩岸關係。馬總統已多次強調,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由台灣2300萬人決定國家的未來、台灣的前途,總統捍衛台灣核心價值的堅持,符合大多數民眾的期待。

民國一百年三月九日(2011.3.9)
  馬英九總統出席「海基會成立20週年慶祝大會」時表示,政府在推動兩岸關係過程中必須優先考量三個問題。首先是「人民」,政府政策必須符合「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再者是「和平」,如果沒有和平就沒有一切,政府在追求和平時,絕不會犧牲國家的主權與尊嚴;第三則是「民主」,兩岸政策仍應符合「國家需要、民意支持與國會監督」的原則。

民國一百年三月十七日(2011.3.17)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接見「中國的興起-對內和對外的影響」研討會的學者專家時強調,隨著兩岸關係的開展,自由、民主、人權、法治這些普世價值,不僅是推動臺灣成長與茁壯的力量和驕傲,也希望能夠作為兩岸彼此分享、相互提升的共同目標。兩岸的非政府組織應多交流合作,兩岸也應開放胸襟、相互尊重,為國際社會共盡心力,這將對兩岸關係的和諧發展產生重要意義;兩岸在國際活動中應有公平合理的互動與對待,也呼籲大陸方面能有主動積極的務實作法。

民國一百年三月十八日(2011.3.18)
  馬英九總統出席「中華戰略學會」第32屆會慶時表示,政府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以「九二共識」為基礎,也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採取「以和解消弭衝突,以協商取代對抗」,兩岸已簽訂包括「兩岸經濟協議」(ECFA)在內的15項協議,目前正在進行包括簽訂投資保障與爭端解決相關協議的協商。總統強調,事實證明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可以擴大我們的國際空間,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能並存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創造「三贏」的局面。

民國一百年三月廿九日(2011.3.29)
  馬英九總統接見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及「2049計畫研究所」訪華團時表示,政府的大陸政策是「先易後難」、「先急後緩」與「先經後政」,使兩岸發展的速度「不快不慢」。並表示,中華民國並無意與中國大陸進行軍備競賽,只希望維持台海和平。也指出,希望積極與大陸合作,預防可能發生的核能災害,因此在未來的兩岸協商上,「核能安全」也將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民國一百年三月廿九日(2011.3.29)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接見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時表示,政府堅持維護中華民國憲法,在「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現實基礎之上,促成兩岸能擱置彼此爭議,共同謀求雙方關係的和平穩定與共榮發展,這是極重要意涵的政策成果。而自由、民主是台灣最大的資產與核心價值,去年有將近120萬大陸旅客來台觀光,這種頻繁的人員往來與互動,將有助於增加大陸人民對台灣多元、開放社會的認識,對大陸政治、社會的發展也會產生影響。並強調,在追求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同時,我們佈局全球,不斷提升國力,厚植與大陸交往的自信,這是現階段我們維護國家利益的最佳戰略。

民國一百年三月卅日(2011.3.30)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新聞稿指出,政府對於開放陸客來台自由行一直採取積極的態度,努力推動。不論是大陸旅客到台灣(含金馬澎)自由行,以及經由「小三通」到金馬澎自由行,都是既定的政策目標,並希望儘早促成。惟「小三通」自由行之實施,仍需大陸方面的配合,政府已透過小兩會在溝通,並利用各種場合,充分向大陸方面表達我方希望「小三通」自由行可以優先並且更有彈性的立場,政府相關機關將持續努力推動。

民國一百年四月六日(2011.4.6)
  針對大陸人士艾未未遭大陸逮捕、扣留一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新聞稿,呼籲大陸方面立即釋放艾未未,並指出,大陸人民對於自由、民主、人權、改革等的要求日益升高,大陸官方必須正視並嚴肅面對,尊重其人民對於思想、言論自由的主張及基本人權等普世價值,並努力回應及確實改善。

民國一百年四月七日(2011.4.7)
  馬英九總統主持「光華六號81、82艇成軍」儀式時表示,由於政府致力改善兩岸關係,台海出現和平曙光,但國人絕不能因此忘記對岸仍是我國防安全的最大威脅,國軍應本著「止戰而不懼戰、備戰而不求戰」的理念,秉持「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的精神,務實建構國防武力。

民國一百年四月十一日(2011.4.11)
  馬英九總統接見「2011博鰲亞洲論壇」代表團時指出,政府鞏固國防,但不會與大陸進行軍事競賽,儘管台灣海峽已是和平大道,但我們仍應居安思危,以期達到「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目標,有效維護台海安全。

民國一百年四月廿六日(2011.4.26)
  馬英九總統接受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專訪時表示,兩岸之間距離的遠近,「人權」是個重要的指標。並進一步表示,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實踐1992年跟中國大陸達成的「一中各表」共識,這些都是非常明確的大陸政策。我們跟大陸增加交流,主要是透過這些交流。增進雙方的理解。我們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歷史階段,讓雙方都能夠充分瞭解對方,台灣的人民才能夠根據我們的憲法,對台灣的未來做出決定。

民國一百年四月卅日(2011.4.30)
  馬英九總統在暨南大學發表「態度決定高度-大學生該知道的兩岸大小事」演講時表示,「開放帶來興旺、閉鎖必然萎縮」,超越地理侷限是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的關鍵,因此政府提出「壯大台灣、結合亞太、布局全球」的戰略目標。

民國一百年五月三日(2011.5.3)
  馬英九總統出席經濟部「台商聯合服務中心」揭牌典禮時表示,近年來,全球經濟整合浪潮不斷,亞太區域的進展尤其快速,政府會以經濟互補性做為是否與他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或其他形式經濟合作協議的簽署;政府也會積極維護台商權益,同時努力改善兩岸航班不足及票價過高等問題。

民國一百年五月三日(2011.5.3)
  馬英九總統接見「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代表團成員時表示,儘管兩岸間仍有不少歧見,特別是在國際事務方面,仍有改善空間,不過近3年來已證明兩岸關係改善,可以擴大我國際參與,也讓國人有更強的意願及信心深化兩岸關係,創造雙贏。

民國一百年五月三日(2011.5.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依照我們的憲政程序,自己來決定,這不是終極統一,也不是台獨,而是站穩憲法立場,捍衛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個事實,中華民國是推動兩岸關係時大多數台灣人民所依恃的共同認同。國家的前途與台灣的未來,掌握在我們二千三百萬人手中,在中華民國的憲法架構下,由我們自己來決定。

民國一百年五月四日(2011.5.4)
  馬英九總統接受日本「朝日新聞」專訪時表示,政府大陸政策是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海峽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且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依據雙方在1992年所達成的共識,稱之為「九二共識」,來推動兩岸的關係。同時雙方是在對等、尊嚴與互惠的情況下進行及推動兩岸關係,希望能做到「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

民國一百年五月五日(2011.5.5)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劉德勳副主任委員在例行記者會表示,現行兩岸進入制度化協商,屬於「通案」平台,可適用在各種模式,而且都由官員上談判桌協商或業務溝通,是「機制對機制」,且要接受立法院監督,是平穩、踏實、透明的作法;但「澳門模式」卻只能由民間團體出面,而且是「1個議題、1個單位」地協商,僅於個案方式,且沒有業務主管官員參與,更重要的是沒有立法院監督,過程反而不透明。

民國一百年五月十日(2011.5.10)
  馬英九總統召開記者會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內部文件要求所屬機構稱呼中華民國為「中國台灣省」,是矮化我國國格,我國絕對不接受此一不公平、不合理且表裡不一的對待,並要求外交部應向「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強烈抗議。總統也向大陸當局達嚴正抗議,總統表示,用這種方式來傷害台灣人民的感情,我們不能接受,此舉也對雙方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

民國一百年五月十日(2011.5.10)
  馬英九總統接見「第17屆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暨幹部時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對內的密件公文以「中國台灣省」之矮化名稱稱呼我們,對外公開場合卻稱我為「中華台北」,表裡不一的行為非常不當;我方已向中國大陸表示抗議。政府絕不會放棄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保障台灣的安全及維護人民的尊嚴。

民國一百年五月十二日(2011.5.12)
  馬英九總統與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視訊會議時提出以兩岸和解的制度化、增加台灣在國際發展上的貢獻,以及結合國防與外交三道防線,來強化中華民國的國家安全,並確保未來的長治久安。其中,兩岸和解已對改善區域的和平與穩定,持續不斷產生成果。為了台灣的經濟發展及國防安全,我們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創造兩岸之間的良性循環。兩岸關係在過去三年的進展反映出台灣對外戰略的完全改變,這個戰略結合了兩岸關係、經貿關係與外交政策,讓台灣能完全發揮對國際社會的潛在價值。

民國一百年五月十五日(2011.5.15)
  行政院大陸委會發布新聞稿嚴正指出,馬英九總統就任以來,政府推動兩岸關係改善的過程中,堅持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定位並開展兩岸關係,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推展兩岸各項交流,獲得民意高度支持。陸委會強調,政府大陸政策就是捍衛主權、守護台灣、為民興利,我們不會自我矮化,更絕對不會犧牲國家的主權與尊嚴。

民國一百年五月十七日(2011.5.17)
  馬英九總統接見「歐洲議會友台小組」訪問團塔諾克(Charles Tannock)主席等一行時表示,我國過去2年係以「中華台北」的名稱、「觀察員」的身分,由「部長」(Minister)層級代表出席「世界衛生組織」最重要的會議—「世界衛生大會」,相較於過去只能以「中國台灣」的名稱,由「司、處長」(Director General)代表出席技術性會議,兩種待遇截然不同;然而,在得知去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密函要求內部稱我為「中國台灣」時,我方即表達強烈抗議,並要求大會尊重過去3年來換文確定的作法,稱我為「中華台北」。

民國一百年五月十九日(2011.5.19)
  馬英九總統在「就職三週年記者會」表示,過去幾十年,兩岸之間相互衝突對抗,中國大陸不只威脅臺灣的安全,也刻意打壓臺灣的國際空間。過去三年來,我們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秉持「對等、尊嚴、互惠」的原則,積極改善兩岸關係,使台灣海峽從過去的軍事熱點,而變成和平大道。我們與大陸改善關係的目的,就是為臺灣爭取和平繁榮的環境。

民國一百年五月十九日(2011.5.19)
  馬英九總統與國立台南大學學生座談時表示,處理與大陸關係的基本理念,就是兩岸關係必須朝和平與繁榮發展;所謂「三不」政策,就是「不統」、「不獨」、「不武」,亦即維持現狀,並獲得絕大多數台灣人民的支持;而兩岸交往則以「九二共識」基礎,雙方都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彼此定義不一樣,我們的「一個中國」只有「中華民國」,沒有其它解釋的可能,這與中華民國憲法的規範是一致的。

民國一百年五月廿九日(2011.5.29)
  馬英九總統出席「2011青年學生領袖大陸政策研習營」時表示,面對複雜的兩岸情勢,我們的基本理念就是所謂的「新三不」,即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發展兩岸關係,目的就是讓兩岸在中華文化的共同背景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民國一百年五月卅日(2011.5.30)
  馬英九總統出席「2011年世界國際法學會亞太區域會議」開幕典禮時表示,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兩岸關係並不是國與國關係,而是一種特殊的關係,我們無法也不會承認中國大陸的主權,但是我們不應也不會否認大陸當局在大陸有效行使治權的事實,故「互不承認,互不否認」是對兩岸現狀最好的解釋,也是正視現實、擱置爭議、促進和平最好的方法,而兩岸關係近年來的進展,也證明「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論述,可有效處理極端複雜敏感的兩岸關係。

民國一百年五月卅一日(2011.5.3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接見英國國會下議院副議長尹凡思(Nigel Evans)率領的「英國國會議員訪華團」時強調,政府目前的經濟戰略是「壯大台灣、連結亞太、佈局全球」,在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的同時,亦同步推動與鄰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使台灣在國際競爭環境中能有更公平的立足點,進一步與世界接軌。未來政府仍將持續與大陸協商攸關民眾福祉的經濟議題,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不會與大陸展開政治議題的協商。

民國一百年六月一日(2011.6.1)
  馬英九總統接見出席「2011年國際法學會亞太區域會議」與會學者致詞時表示,過去3年來,政府致力緩和台海對立情勢,使得兩岸出現和平曙光,也逐步擴大國際參與。兩岸關係的特殊在於,兩岸政府一方面可以簽署協議,一方面對主權的主張卻有重疊,這也是為什麼提出「相互不承認主權、相互不否認治權」的理念,以解釋兩岸的現狀,並為兩岸未來的發展提供空間。

民國一百年六月二日(2011.6.2)
  馬英九總統出席國立政治大學所舉辦的「建國百年論壇」時指出,面對中國大陸實力成長的客觀事實,我們主張「相互不承認主權,相互不否認治權」,要在雙方可容忍的範圍內找出相處之道,維持台灣的生存。而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讀的政策會採取循序漸進作法,未來可能逐步開放條件,希望讓兩岸年輕人及早接觸,彼此競爭且合作。

民國一百年六月四日(2011.6.4)
  馬英九總統發表對六四事件的聲明表示,大陸民主與人權的現況與其經濟表現,形成顯著的反差。政治改革必須配合經濟改革同步進行。在紀念「六四」的今天,深切期望大陸當局能勇於推動政治改革,促進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發展。政治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寬容對待異議份子,珍惜他們的社會價值與貢獻,希望大陸當局從早日釋放劉曉波、艾未未等人做起,這不僅可以大幅提升大陸的國際形象,更有助於拉近兩岸的心理距離。

民國一百年六月四日(2011.6.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就「六四事件」22周年發表聲明強調,中國大陸必須正視與面對此一歷史事件對其民主、自由與人權發展的重要啟示,「六四事件」能否平反,對中國大陸的政治改革具有指標性意義。大陸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特別關注社會公平、司法正義及人權保障的政治體制改革與公民社會發展,提升人民精神層次的幸福感。只有珍視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才能更拉近兩岸間的距離。

民國一百年六月七日(2011.6.7)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公布最新民調顯示,7 成以上民眾支持透過兩岸制度化協商處理兩岸交流問題,6 成2 的民眾滿意兩岸協議的協商成果,且有過半數民眾認為政府有維護台灣的利益,另6 成3以上民眾認為兩岸關係的改善有助於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

民國一百年六月十三日(2011.6.1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新聞稿表示,有關大陸旅客來台觀光自由行,希望在6月底前落實,一直以來是兩岸努力的方向。小兩會針對自由行的協商完成後,海基會及海協會就可以依小兩會結論進行換文,再報請行政院核定。

民國一百年六月十四日(2011.6.1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接見歐洲議會友台小組副主席范巴倫(Hans Van Baalen)時表示,中華民國政府的大陸政策一直堅持走對的路,透過兩岸制度化協商,迄今已與中國大陸簽署15項協議,這些協議都與民生議題息息相關。透過與中國大陸在經濟方面的交流,可以更加鞏固台灣的經濟實力,提升整體競爭力。

民國一百年六月十五日(2011.6.15)
  馬英九總統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電視新聞頻道(BBC World News)專訪時表示,大陸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風險,也是一個機會,要把「風險極小化,機會極大化」。台灣的安全應該靠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兩岸關係制度化。第二道防線是台灣增加在世界上的能見度及對世界的貢獻。最後一道防線則是國防與外交,使我們具有足夠的嚇阻力量。台灣面對中國大陸的挑戰,必須發展出一套有效而能夠真正讓台灣安全與繁榮的策略。兩岸關係只要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一定可以繼續在和平繁榮的路上往前邁進。

民國一百年六月廿二日(2011.6.22)
  馬英九總統接見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東北亞政策中心主任卜睿哲(Richard Bush)時表示,兩岸「相互不承認主權,相互不否認治權」是一個可以解釋雙方現況的重要概念,此一主張並未改變我國憲法對兩岸關係的定位,一切仍以中華民國憲法為依歸。

民國一百年六月廿二日(2011.6.22)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開放陸客自由行的政策意義」書面資料指出,循序漸進,開放陸客來台自由行政策,確實落實「機會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政策原則。開放自由行後,精緻路線與深度旅遊將使更多的陸客得以深刻體會台灣的人文魅力,台灣的軟實力在兩岸交流過程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根據陸委會所作民意調查,大多數民眾的態度是支持政府循序漸進、進一步推動開放陸客來臺觀光自由行的政策。

民國一百年六月廿三日(2011.6.23)
  馬英九總統接受蘋果日報專訪時表示,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立場,是一個可以長久互動的模式。 兩岸核心問題就是主權問題,短期內不容易解決,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可找出兩岸和平解決爭端的方式。

民國一百年六月廿四日(2011.6.2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出席與金門縣政府合辦之「開展兩岸‧佈局全球」地方菁英領袖座談會時強調,政府與中國大陸簽署15項兩岸協議,為兩岸的交流秩序建立明確的規範,為兩岸人民的謀福利。兩岸關係的改善不僅為台灣自身的發展提供關鍵的助益,將兩岸交流轉化為帶領台灣邁向世界的助力,同時也為東亞區域的和平穩定開創新的契機,為台灣經濟開創出一條與世界接軌的新路線。

  陸委會表示,政府大陸政策是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最高指導原則,以「成熟、穩健、有節奏」的步伐循序推動兩岸協商,並以「壯大台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為推動兩岸經貿交流互動的目標,為台灣2,300萬人民的福祉與權益把關。」

 

民國一百年六月廿五日(2011.6.25)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視察「小三通」料羅港、水頭港等客貨航運碼頭時表示,政府以穩健、有節奏的方式,在作好風險管理前提下,循序漸進提出多項緩和兩岸關係、促進彼此關係正常化及制度化發展的政策構想與具體主張,大幅度檢討調整及鬆綁包括「小三通」在內的多項兩岸經貿與交流政策,已為東亞和平繁榮之兩岸關係奠立良好基礎。陸委會也將積極促成擴大陸客到金馬澎自由行的政策早日實現,推動更符合民意的兩岸政策。

民國一百年六月廿八日(2011.6.2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ECFA簽署一週年成效檢驗-落實「三不」承諾 執行效益逐漸擴大」新聞稿指出,ECFA律定兩岸經貿往來的規則,有助於改善台灣整體投資環境,有效提高其它國家與我國簽署FTA或類似經濟合作協議的動機。未來政府將持續落實執行ECFA並循序推動後續協議及經濟合作事項的協商,以逐步擴大ECFA的效益。

民國一百年六月廿九日(2011.6.29)
  馬英九總統接見美國前國防部長裴利(William Perry)率領的「預防性防禦計畫」訪華團一行時表示,政府推動恢復兩岸制度化協商,雙方交往達到60年來最密切的時刻。總統也表達我國參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相關活動的期盼,未來希望能擴大參與以民生為主、無政治色彩的國際組織。

民國一百年六月卅日(2011.6.30)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接見由美國前國防部長裴利(William Perry)博士率領之「預防性防禦計畫」訪華團一行時表示,政府堅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推動兩岸關係,和對岸簽署的15項的攸關民生福祉協議。事實證明,政府的政策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民國一百年七月四日(2011.7.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宣布政府駐澳門機構「台北經濟文化中心」更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同時其功能與地位將隨之提升,澳門政府也同意給予我駐澳人員類似一般駐外人員的優遇安排。

民國一百年七月四日(2011.7.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宣布,過去45年來一直以「中華旅行社」名稱對外運作的我政府駐港機構,即將更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未來我駐港機構將可依業務需要直接與港府相關部門連繫,故其功能、服務績效及與港府關係亦將隨之提升;在此同時,我行政院亦已核准香港政府來台設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

民國一百年七月六日(2011.7.6)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新聞稿指出,因涉嫌跨境電信詐欺犯罪案件,遭菲律賓遣送至大陸的14名國人,透過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所建立的機制,自大陸遣返回臺,面對相關的司法程序。未來,對於跨第三地犯罪案件之處理,雙方執法機關將本於相互尊重,毋枉毋縱之原則,視情商定涉案人員的處理,以確保兩岸民眾生命及財產安全之權益。

民國一百年七月七日(2011.7.7)
  馬英九總統出席「盧溝橋事變」74週年紀念日致詞時表示,海峽兩岸在政治、軍事上逐漸和解時,對於歷史的詮釋也應該要做到「就事論事、實話實說」。

民國一百年七月八日(2011.7.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在美國華府卡內基基金會,發表「中華民國的大陸政策:引航兩岸關係,為兩岸打造良善互動的和平環境」專題演講強調,中華民國建國100年的歷史,匯聚成台灣所珍惜的「自由」與「和平」共同價值,而維繫這些價值的制度,就是中華民國的民主憲政,這也是我們發展兩岸關係屹立不搖的重要核心。台灣在兩岸互動的過程中,有責任與大陸分享60年來我們在經濟發展以及民主化過程中所汲取的經驗,而透過兩岸交流、對話、合作以及相互理解,台灣的核心價值也能真正被理解,甚至成為對岸人民的價值信仰,進而促成兩岸長久和平,這就是台灣的「引航」力量。

民國一百年七月九日(2011.7.9)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在華府向僑界說明政府兩岸政策時指出,隨著兩岸互動及人員往來的頻繁,「台灣經驗」在中國大陸的影響力,將超越經貿層面,有助於大陸人民領略台灣的核心價值,並促進兩岸長遠的和平發展。而政府在改善兩岸關係的同時,也有責任提醒大陸當局,應該包容並珍惜不同意見的社會價值與貢獻,勇於推動政治改革,如此將更有助於拉近兩岸的心理距離。

民國一百年七月十一日(2011.7.11)
  馬英九總統接見加拿大國會議員訪問團時表示,改善兩岸關係最主要目的是要為台灣創造一個和平與安全的環境,與中國大陸進行軍備競賽並不符合台灣與區域的利益,採取兩岸關係和解、制度化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民國一百年七月十一日(2011.7.1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在與紐約華僑的座談會中表示,政府推動大陸政策,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作為恢復兩岸制度化協商的基礎,「一中就是中華民國,沒有第二種解釋」。並強調,兩岸真正的和解不應存在任何政治前提。目前大陸對臺針對性的軍事部署仍然存在,大陸應主動採取具體的作法,排除這些兩岸關係中不必要的障礙,兩岸才能建立完全的互信,進而朝向一個真正和解的和平(peace with reconciliation)新境界。

民國一百年七月十六日(2011.7.16)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公布最新民調顯示,政府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自由行,近7成(68.7%)的民眾認為對促進台灣經濟發展有所助益;且有超過半數(56.1%)的民眾支持政府循序推動陸客來台自由行政策。對於兩岸透過制度化協商,簽署15項協議的協商成果,近6成(57.6%)的民眾認為有助於台灣的整體發展。此外,7成的民眾支持政府續就兩岸投資保障協議與大陸協商,5成以上(55.5%)的民眾贊成兩岸就核電安全合作進行協商並簽署協議。

民國一百年七月廿二日(2011.7.22)
  馬英九總統接受日本「讀賣新聞」與「日本經濟新聞」聯合訪問時表示,釣魚台是我國固有領土,我們基本的立場是,一方面堅持主權在我,另方面願以和平理性方式予以解決,並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不會和中國大陸聯手,希望未來能做到「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共享資源」。

民國一百年七月廿八日(2011.7.28)
  針對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王毅在美表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需要兩岸中國人協商來加以解決」,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重申,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是大陸的內政問題。現階段大陸政策的基本原則就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兩岸制度化協商得以建立並穩定運作的基礎,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就是「擱置爭議,務實協商」,不涉及政治等敏感議題。

民國一百年七月廿九日(2011.7.29)
  馬英九總統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對南海來說,中華民國的一貫立場是主張擁有主權,各方應該以和平方式來解決爭端,保障公海航行自由,共同開發、共享資源。

民國一百年八月四日(2011.8.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劉德勳副主委在例行記者會表示,依中華民國憲法,南海是中華民國固有疆域,政府相關部會將在國際互動場合表達立場、重申主權。並指出,南海議題不屬兩岸交流衍生問題,不會透過兩會的方式或協議來做處理。

民國一百年八月十六日(2011.8.16)
  馬英九總統參加「100年駐外使節會議」時表示,政府「活路外交」在兩岸邁向和平、繁榮過程中獲得許多實質收穫。並強調,中華民國要在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推動兩岸的和平發展。絕對不能再進行「烽火外交」、「金援外交」或「支票簿外交」,要讓中華民國的外交回歸正常。

民國一百年八月十六日(2011.8.16)
  馬英九總統主持國軍將領授階授勳典禮致詞表示,政府「防衛固守、有效嚇阻」仍是國軍建軍備戰的最高指導原則,國軍「固若磐石」是持續海峽和平的基礎與力量。
  總統表示,國家安全的整體布局。第一道防線是將兩岸關係制度化,以大幅降低雙方訴諸武力的機會;第二道防線是運用經濟與外交提升中華民國對國際社會的貢獻;最後一道防線則是透過外交與國防,強化台灣軍事防務。

民國一百年八月十八日(2011.8.18)
  針對大陸方面希望簽署兩岸文化協議,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新聞稿表示,以目前兩岸民間交流的密切及順暢情形看來,兩岸沒有簽署文化協議的急迫性與必要性。對於中國大陸持續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政府已多次重申,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有權利及義務參與各項國際組織及國際活動,不需經過大陸同意,我方並沒有就此議題與大陸進行協商。

民國一百年八月廿三日(2011.8.23)
  馬英九總統在金門出席「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和平祈福日活動」時強調,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以「九二共識」作為基礎,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九二共識」的內涵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對我們而言,「一個中國」,就是憲法上的中華民國。支持「九二共識」,就是支持中華民國,支持憲法對主權、領土與兩岸定位的規範。並表示,「不統、不獨、不武」是現階段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如果「不統、不獨、不武」與「九二共識」的政策被推翻,兩岸關係必然陷入不確定狀態,對兩岸都有很大衝擊,對台灣影響尤其重大。

民國一百年八月廿三日(2011.8.2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新聞稿表示,政府本於「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循序漸進推動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及透過兩岸「對等、尊嚴」的協商兼顧開放與風險,將「機會極大化、威脅極小化」。政府主張兩岸的經貿關係應循序漸進,現階段以推動兩岸關係制度化為政策主軸,藉以促進台灣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加強台灣與全球市場的連結。

民國一百年八月廿三日(2011.8.2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新聞稿表示,政府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堅持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持續提升自我防衛力量,以維護國家安全。並表示,「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一中」就是憲法上的中華民國。「支持九二共識,就是支持中華民國,支持憲法對主權、領土與兩岸定位的規範」。兩岸在此基礎上,於1993年4月於新加坡舉行「辜汪會談」,開啟兩岸協商的新時代,2008年3月26日大陸領導人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布希通電內容,亦提及此一基礎,另根據民調顯示,超過七成以上民眾認同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

民國一百年八月廿四日(2011.8.24)
  馬英九總統出席「2011世界展望會國際亞洲會議(2011 World Vision International Asia Forum)」開幕式演講時表示,近年來,政府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與「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目標,經過多年努力,現已獲致成果,兩岸人民往來日趨密切,特別是「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簽署,更跨出兩岸未來雙贏局面的第一步。

民國一百年八月廿七日(2011.8.27)
  馬英九總統出席「行政院100年國家政務研究班第5期結訓典禮」時表示,政府提出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以「一中各表、九二共識」,做為推動兩岸關係的基礎;目前的主權問題,「不是試圖去解決它,而是去處理它」(not solve the problem, but manage the problem),如此才不至於影響兩岸的和平與繁榮。兩岸絕對可以在「相互尊重、建立互信、共創雙贏」的前提下,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以和平繁榮做為共同目標,因此又提出「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論述,目的是希望為現狀找出法理上的基礎。

民國一百年八月廿七日(2011.8.27)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出席在洛杉磯華僑文教服務中心的座談會時表示,政府主張國家的前途與兩岸關係的未來,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遵循憲政程序,由我們自己來決定,這不是終極統一,也不是台獨,而是站穩憲法立場,捍衛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個事實,中華民國是我們推動兩岸關係時大多數台灣人民所依侍的共同認同。

民國一百年八月廿八日(2011.8.28)
  馬英九總統針對「九二共識」議題召開記者會強調,「九二共識」的內涵,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是兩岸之間的共識。對我們來說,所謂的「一個中國」當然就是中華民國。因此用「九二共識」做為海峽兩岸協商的基礎,不但沒有傷害到中華民國的主權,反而讓中華民國的主權在兩岸共同達成協議的過程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它呼應了我們憲法的定位。並表示,政府透過「九二共識」此一設計,讓海峽兩岸把雙方到現在為止都還沒有能夠達成主權共識的問題暫時擱置,也就是雙方願意在這樣的基礎上,儘管還未在主權問題上達成共識,但是雙方願意擱置爭議,以「九二共識」的方式讓協商能夠進行。

民國一百年八月廿八日(2011.8.2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在舊金山向僑界說明政府大陸政策時指出,政府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作為兩岸制度化協商的基礎,展開「對等、尊嚴」的對話、交流,政府主張「一中」就是中華民國,支持九二共識就是支持中華民國,就是認同「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九二共識的主要精神就是擱置主權爭議,讓兩岸在法理上互不承認主權的情形下,實質進入互不否認治權、官員與官員對等協商的局面。否認九二共識,就是否認兩岸擱置主權爭議、實質對等協商、為老百姓解決問題的制度化協商的成果;否認九二共識,會讓台灣在兩岸互動的過程中,失去捍衛中華民國主權的一個重要憑藉。

民國一百年九月一日(2011.9.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接見來台參加「建國百年區域安全國防論壇」的訪賓時表示,馬總統的大陸政策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則是兩岸制度化協商的基礎,雙方在這個基礎上共同努力釋出善意,不斷累積成果與互信,也讓兩岸關係更有可預測性。

民國一百年九月二日(2011.9.2)
  馬英九總統向國軍各戰略執行單位賀節時表示,在追求國家長治久安與兩岸利雙贏的目標下,可恃的國防力量是政府協商談判的堅強後盾。並表示,當前中共仍未放棄武力犯臺,追求和平必須以實力做後盾,「備戰才能避戰、止戰」,共同戮力打造國家安全「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透過兩岸關係制度化,降低雙方訴諸武力的機會;第二道防線是有效提昇中華民國對國際社會的貢獻,重建國際社會對我國的信任與支持;第三道防線是發揮外交與國防相結合的力量,建構「固若磐石」的國防,善盡保國衛民的使命。

民國一百年九月八日(2011.9.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出席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院(Chatham House)國際研討會,發表「台灣的兩岸政策:為和平打造不可逆轉的基礎」專題演講強調,如果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的原則及主張被推翻,兩岸關係必然陷入不確定的狀態,這對兩岸及區域發展都有極大衝擊,對台灣影響尤其重大。並強調,政府大陸政策是一條符合台灣人民願望的正確道路,中華民國政府絕對會堅決地走下去,直到為兩岸和平建立一個不可逆轉的堅實基礎。

民國一百年九月八日(2011.9.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劉德勳副主任委員於例行記者會表示,政府大陸政策是依據憲法,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發展。並希望將來在國際空間與國際組織的互動上,對岸會延續從兩岸協商基礎上的認知,非常務實地面對中華民國的存在。

民國一百年九月九日(2011.9.9)
  馬英九總統視察北部軍事基地時表示,為因應區域整合及中國大陸經濟崛起,政府必須採取應變、制變方案,才能走出台灣過往外交與經濟被孤立的窘境,因此需有一套相關規範,亦即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現狀,同時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原則下推動兩岸和平與繁榮。並表示,倘我方無有效的國防武力,勢必會在推動兩岸交流時感到信心不足,因此需要足夠的實力維護國家的安全,才能改善對外關係。

民國一百年九月十日(2011.9.10)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在倫敦向僑界說明大陸政策時指出,兩岸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作為兩岸制度化協商的基礎,展開「對等、尊嚴」的對話、交流,我們主張「一中」就是中華民國,支持「九二共識」就是支持中華民國,就是認同「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民國一百年九月十三日(2011.9.13)
  馬英九總統出席「2011年大陸台商秋節座談聯誼餐會」致詞時表示,台灣與大陸地理距離相近,不可避免地會進行多方交流,必須有一套機制與規範,才能維持秩序、促進發展;因此,提出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將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且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的和平發展,同時,兩岸交流也秉持「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求同存異、共創雙贏」仍是未來主導兩岸關係最基本的理念。

民國一百年九月十三日(2011.9.13)
  總統府發言人轉述馬英九總統聲明表示,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時機尚未成熟,所以沒有訪問中國大陸的計劃。兩岸協商仍然以「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原則循序漸進,政治性協商目前沒有急迫性、也沒有任何與大陸進行政治協商的時間表。

民國一百年九月廿二日(2011.9.22)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新聞稿表示,中國大陸軍力擴張及對台軍事威脅,至今未減反增,長久以來為國際社會所關注是不爭的事實。大陸應主動徹底排除對臺軍事威脅。為維護兩岸關係和緩的情勢,及區域的和平安全,政府堅持推動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立場不會改變。同時,我政府亦有自我防衛的堅定決心和準備,向美國及其他國家採購軍備,是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基本需要,也是政府一貫的政策。政府對於美國依據「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持續對台軍售的堅定立場表示歡迎與肯定,希望美方持續此一政策立場,繼續提供台灣所需的軍備。

民國一百年九月廿五日(2011.9.25)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公佈最新民調顯示,有近8 成民眾支持兩岸持續透過制度化協商處理兩岸交流問題。政府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以「不統、不獨、不武」的原則,維持臺海現狀的大陸政策,也獲得高達74.8%的民意支持,證明政府大陸政策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此外,有近五成(49.4%)的民眾認同政府「『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一中就是中華民國」的立場;同時,亦有48.4%的民眾贊成政府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作為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的基礎。

民國一百年九月廿六日(2011.9.26)
  馬英九總統回覆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書面提問時表示,政府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與大陸恢復協商合作,促成臺海的和平。兩岸在政治問題仍有許多歧見,必須擱置一旁,先從經貿、文化交流入手。兩岸商討政治爭議的條件並不成熟,對於兩岸間的政治議題,內部共識不足,不會急著處理。

民國一百年十月九日(2011.10.9)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舉行「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國慶晚會」,邀請旅居港澳之臺商、臺鄉、港澳各界等重要人士與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在晚會致詞時指出,政府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制度化協商。在謀求與大陸改善關係的同時,政府堅持捍衛中華民國主權、守護臺灣主體性,為台海和平創造出穩定、發展的局勢。

民國一百年十月十日(2011.10.10)
  馬英九總統出席「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00年國慶大會」致詞時表示,辛亥雙十是海峽兩岸共同的記憶與資產,紀念辛亥雙十,就不能忘記國父建國的理想是要建立一個自由、民主、均富的國家,大陸應該勇敢地朝這個方向邁進,才能縮短兩岸目前的距離。同時,也不能割裂歷史,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中華民國的存在不只是過去式,是現在進行式,而中華民國憲法更早已成為全民共識的基礎。過去3年多,政府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推動兩岸關係,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現狀,並得以大幅降低台海緊張,贏得國際社會的肯定與支持。並指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希望雙方在正視現實的基礎上,求同存異,互助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和平關係。

民國一百年十月十二日(2011.10.12)
  馬英九總統接見德國國會「友臺小組」訪華團時指出,過去3年多以來,在「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前提與「一中各表」的基礎上,與中國大陸開展新關係,創造了臺海和平局面,也擴大我國際參與。與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後,不但增加彼此貿易量,也促使許多國家願意改善對臺經貿關係,讓我國重回區域與世界經濟版圖。

民國一百年十月十七日(2011.10.17)
  馬英九總統主持「黃金十年」系列第五場記者會,說明「和平兩岸」施政願景時表示,「和平兩岸」包括「兩岸關係」與「國防安全」。在未來的10年,會繼續以「鞏固中華民國主權」、「壯大臺灣實力」、「引領兩岸關係良性發展」及「建構臺海長期和平穩定」,做為兩岸關係的施政主軸。並表示,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的重要原則是「循序漸進」,即「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未來10年中,應該對兩岸在循序漸進的情況下,審慎斟酌未來是否洽簽「兩岸和平協議」,此一作法的前提是:第一、國內民意高度支持;第二、國家確實有需要;第三必須在國會監督情況下,才會踏出這一步。

民國一百年十月十七日(2011.10.17)
  馬英九總統在接見「臺美日三邊安全對話閉門研討會」訪華團時表示,政府會以審慎、堅定的態度,在「國家有需要、國內民意高度支持及國會監督下」等三項條件成熟時,再考慮是否踏出「兩岸和平協議」的構想第一步。並強調,該協議並非與中國大陸談判統一,而是為了持續現已獲致的兩岸和平。

民國一百年十月十八日(2011.10.1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召開記者會表示,政府主動提出「在國內民意達成高度共識,兩岸累積足夠互信的前提下,秉持『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的原則,審酌推動兩岸商簽和平協議」,是站在台灣的角度與立場,鞏固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並不是終極統一,更重要的是,要讓世界看到。面對「和平協議」這個議題,我們有我們國家的立場,依照我們的利益需求來定義「推動和平協議」的前提。

民國一百年十月十九日(2011.10.19)
  馬英九總統接見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 (NCAFP)訪華團時表示,在符合「國家需要、高度民意支持及國會監督」等三項前提下,未來十年中將審慎考慮是否與中國大陸展開和平協議協商,政府會秉持「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原則,在兩岸擁有高度互信且以「對等、尊嚴、互惠」為基礎,同時符合區域及國際社會的期待下,進行研議。

民國一百年十月十九日(2011.10.19)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接見「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訪團時表示,審酌推動兩岸商簽和平協議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夠站在台灣的角度及立場,讓高達90%的台灣民眾支持的「不統、不獨、不武」台海現狀制度化,創造兩岸永續的和平。

民國一百年十月廿日(2011.10.20)
  馬英九總統就兩岸和平協議議題召開記者會表示,政府推動兩岸簽訂和平協議沒有任何時間表。兩岸簽訂和平協議的三個重要前提:「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民意支持及國會監督的方式,當然不排除民意調查、立法院決議或公民投票。

民國一百年十月廿一日(2011.10.2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兩岸制度化協商不存在大陸的『一中原則』前提」新聞稿表示,政府從來沒有接受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兩岸當前的協商也沒有政治前提,制度化協商的精神就是雙方擱置主權爭議,經由政府機制對機制,就民眾關切的議題務實協商。政府推動兩岸協商,一貫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及「對等、尊嚴、互惠」的原則,迄今所簽署的16項協議,內容均未涉及主權爭議,均不存在「一個中國原則」。這三年多來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發展是立基在「擱置爭議,務實協商,追求雙贏」的前提與基礎上,大陸方面有其既定的政治主張,我們政府也有不變的堅持,也一再呼籲大陸必須正視及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

民國一百年十月廿四日(2011.10.24)
  總統府發佈馬總統針對「兩岸協商」議題提出「十大保證」新聞稿中指出,政府推動洽簽「兩岸和平協議」是為了讓兩岸和平的現狀得以制度化,並沒有時間表,而且條件沒有成熟、前提沒有滿足,政府不會推動,一定要在民意充分支持與兩岸充分互信的情況下才能促成。並強調,政府「不統、不獨、不武」的立場十分明確,因此不會與大陸談統一的問題,而是希望透過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的程序,確保臺灣可大可久的和平環境,讓國人能夠安居樂業。

民國一百年十月廿八日(2011.10.2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出席「台日論壇」時表示,中華民國政府大陸政策的理念,就是「鞏固主權、壯大臺灣、兩岸和平」。這也就是馬總統日前宣布「黃金十年」的和平兩岸願景時所強調的:要鞏固中華民國主權,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臺海現狀,並在「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兩岸互動下,堅持「對等、尊嚴、互惠」的原則,建構長期、穩定、制度化的兩岸關係。並強調,政府推動兩岸和平協議沒有時間表,未來是否簽訂和平協議,將經由台灣人民公投決定。

民國一百年十一月二日(2011.11.2)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佈最新民調新聞稿指出,高達8成以上(84.8%)民眾支持政府持續透過制度化協商機制,處理兩岸交流問題;超過7成以上(71.3%)民眾滿意「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協商成果;針對「投保協議」,近8成(78.5%)民眾贊成政府秉持「簽得早、不如簽得好」的原則推動協商,以保障更多臺灣民眾到大陸投資的權益與人身安全;此外,兩岸透過制度化協商簽署16項協議,調查結果顯示,逾6成(60.9%)民眾認為有維護臺灣的利益,也有56.3%的民眾認為有維護國家主權。

民國一百年十一月三日(2011.11.3)
  馬英九總統接見「中國大陸發展模式的內政與全球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外賓時表示,我們發展對中國大陸關係既非「香港模式」,更非「西藏模式」,而是獨特的「兩岸模式」,此一模式讓兩岸能長期維持和平環境並進行深度交流。「兩岸模式」的根本內涵即是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同時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

民國一百年十一月十日(2011.11.10)
  馬英九總統接見全國各縣市客家社團代表時指出,政府不僅在國際間捍衛中華民國主權、維護臺灣尊嚴,也持續改善兩岸關係、追求海峽和平。政府之所以建立兩岸關係制度化機制,即是希望透過和平的方式進行協商。海峽兩岸已轉變為「和平廣場」,我對外關係亦更加平和,不但多次參與國際組織及活動,參與的身分及頭銜也比過去更有尊嚴。

民國一百年十一月十二日(2011.11.12)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對於連前副總統在亞太經合會(APEC)會晤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時的談話表示,政府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推動大陸政策,並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開展兩岸制度化協商,其精神就是「擱置爭議、務實協商」,政府在此一貫的原則與立場下,透過對話與交流,維護國家主權與人民權益。

民國一百年十一月十三日(2011.11.13)
  馬英九總統接受美國「時代」(Time)雜誌專訪時表示,對於兩岸高層的互訪或者見面,目前時機完全不成熟,也沒有任何時間表,兩岸關係的推動還是應該遵循著「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原則,這也是國內民眾最支持的態度。

民國一百年十一月十三日(2011.11.1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於臺南學甲慈濟宮舉辦廟口宣講活動時表示,政府與中國大陸簽署16項兩岸協議,為兩岸的交流秩序建立明確的規範。兩岸關係的改善不僅為臺灣自身的發展提供關鍵的助益,同時也為臺灣經濟開創出一條與世界接軌的新路線。

民國一百年十一月十四日(2011.11.14)
  馬英九總統接見「臺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及「臺灣科學工業園區同業公會」理監事代表時表示,政府兩岸政策的立場是從中華民國憲法出發、兩岸關係著眼,並以和平繁榮為目標。並重申,提出「和平協議」只是針對未來十年無可迴避的問題,期將「不武」加以制度化,落實保障臺灣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兩岸和解制度化」的目標。

民國一百年十一月廿一日(2011.11.21)
  馬英九總統出席「國防部100年重要幹部研習會」致詞時表示,面對中國大陸大幅提升國防戰力,我們的策略是打造「小而強、小而精、小而巧」的軍隊,建立創新、不對稱的戰法,以嚇阻任何可能對臺用武的機會。三年來政府改善兩岸關係已獲得實質成果,包括海峽和平曙光乍現、兩岸開放後帶來的經濟社會獲益、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以及與美國恢復高層互信等;過程中,政府未曾絲毫犧牲中華民國主權、臺灣尊嚴以及人民福祉。

民國一百年十一月廿二日(2011.11.22)
  馬英九總統出席「臺北市美國商會2011年度會員大會」演說時表示,政府將持續在中華民國憲法下,秉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原則,維持臺海現狀,並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發展兩岸關係,推動兩岸和解的制度化。臺灣迄今已與大陸簽署16項協議,兩岸關係的改善也形成國際關係的「良性循環」。兩岸研議協商簽署和平協議並沒有時間表,唯有經過臺灣民眾公投,獲得民意高度支持後,兩岸才有可能跨出協商這第一步。

民國一百年十一月廿五日(2011.11.25)
  馬英九總統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內容時表示,兩岸關係要「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先經後政」這個節奏不會改變。兩岸領導人見面不是最迫切的事情。並表示,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不統、不獨、不武」,「不統」是不談統一,「不獨」是不搞臺獨、「不武」是不用武力。這個作法、理念對目前兩岸是非常有效的。而「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雙方的定義不一樣,擱置這個議題,來推動其它更迫切的。這個架構就是過去3年能夠在兩岸關係上取得許多成果的重要基礎。

 

民國一百年十二月九日(2011.12.9)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針對「九二共識」發布新聞稿指出,1992年10月兩岸在香港會談時,由於大陸方面提出「一個中國」政治性議題,我方建議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至於口頭聲明的內容,我方係根據1992年8月1日李前總統登輝先生主持的國統會委員會議及其決議之「一個中國的涵義」,其中提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中共當局認為『一個中國』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我方則認為『一個中國』應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大陸海協會後來在1992年11月對於我方提出「以口頭方式各自表達」表示「充分尊重並接受」,也就是兩岸對「一中」涵義有不同的認知,雙方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不同立場,這也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表示,政府對「九二共識」的立場,即依據當年政府的決策,也就是遵循中華民國的憲法架構,並兼顧兩岸現實。1992年當時雖無「九二共識」之名稱,但兩岸確已達成「一中各表」的共識。我們主張的「一中」當然是中華民國。「九二共識」的精神就是「擱置爭議、務實協商」,也是後來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的重要依據。

民國一百年十二月十三日(2011.12.1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接見香港「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律師團一行時表示,大陸人權、自由之發展,大陸自由、民主、人權的發展,是觀察兩岸關係能否拉近距離的指標,這也是台灣民眾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看法。因此,政府多次呼籲大陸在經濟實力快速發展的同時,優先關注社會公平、司法正義及人權保障的政治體制改革與公民社會發展,提升人民精神層次的幸福感。

民國一百年十二月廿二日(2011.12.22)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德勳針對大陸廣東烏坎村事件,呼籲大陸官方必須要以非常理性的方式,面對人民生存權、財產、自由、民主等權益,應該以理性尊重方式,以「非常正視」的態度看待人民的需求。

民國一百年十二月廿四日(2011.12.2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在臺中順天宮輔順將軍廟廟口宣講時表示,3年多來,兩岸兩會簽署16項協議及達成1項共識,務實解決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問題,建立兩岸交流秩序,保障民眾權益。透過兩岸制度化協商,以「機制對機制」、「官員對官員」方式協商及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民國一百年十二月廿七日(2011.12.27)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超過70%的民眾對於政府開放兩岸直航,持續增加航班、航點的政策表示滿意;72%的民眾認為政府開放大陸觀光客來臺旅遊,對臺灣經濟是有幫助的。對目前兩岸交流的速度,認為「剛剛好」的比例仍佔多數(48.1%),高於認為「太快」(25.7%)及「太慢」(12.9%)的比例。

民國一百年十二月廿八日(2011.12.2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布新聞稿表示,中華民國自1912年成立迄今,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馬總統也多次表示,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臺灣是我們的家園。面對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我們呼籲大陸方面應該務實面對中華民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