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香港移交六週年情勢研析

  • 發布日期:92-06-01

香港移交六週年情勢研析報告

■國家安全條例立法引發爭議及分化,國際高度關切

■非典型肺炎疫情對政治社會經濟影響深遠

■更緊密經貿安排近達成,如何落實待克服

■經濟表現初顯起色,但高失業率及財政赤字待解決

■台港交流逐步改善,溝通管道納入正式機制

■至今有一四九件報載爭議事件考驗大陸對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承諾


整體評析

香港移交六週年以來,政治運作尚稱平穩,惟司法獨立及新聞自由前景仍存隱憂。自九七年十月金融風暴後低迷的經濟,在通縮持續三年多後,去年成長終較前年顯著回升,惟今年初的美伊戰事,以及SARS疫情,顯將影響香港今年的經濟。港府的因應及紓困措施是否得宜,以及投資者的信心,將是經濟能否振興的關鍵。香港與大陸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若能落實,當有助振興香港經濟,然而香港如何保持獨立的海關、獨立的金融體系和港元地位以維持其競爭優勢,以及克服大陸行政不透明、法規複雜、各省市不同調等問題,仍待觀察。

非典型肺炎疫情的爆發,造成社會人心浮動情緒緊張,經濟成長受挫,國際形象受損,對港府處理措施的不滿,亦轉成對特首及港府的不滿。董建華先生連任後,雖積極推動實施「主要官員問責制」,惟成效與民眾對於「問責制」的期盼頗有差距,以致對港府威信造成嚴重損害。

基本法第廿三條立法(即國家安全條例),引發朝野激烈的爭辯衝突,導致社會分化,甚至影響將來經濟的發展,亦可能影響我在港活動空間,我政府將與國際共同關注,並秉持陳總統就兩岸關係所宣示的「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的精神,從善意、務實及服務為出發點,積極推動相關工作。謹就過去一年來的總體情勢,評析如下:

(一)問責制成效不理想,港府民望下降

「主要官員問責制」改變百年來香港的官僚體制運作模式,港府的施政成效責任亦由問責高官完全承受,各界極為關注。然而相繼發生的事件中,卻讓港人質疑港府及官員推動問責的決心,首先是因公布對於股價過低的股票除牌諮詢文件,引發股價急跌,事後各業務主管卻互卸責任;後又發生財政司司長因提前購新車,引發避課新稅的爭議,兩事件的主要焦點人物事後雖均向社會道歉,惟與民眾對於「問責制」的期盼頗有差距,以致對港府威信造成嚴重損害,近期香港大學的民調結果顯示,所有關於特首及特區政府的調查數字都是處於六年來新低,當中,市民對特首施政方針近半年的滿意程度平均只有一成三,而對特區政府表現的滿意程度則平均只有一成半。

(二)基本法第廿三條立法引發爭議及分化

香港基本法第廿三條規定港府應就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竊取國家機密、禁止外國政治性組織在港進行政治活動,以及和外國政治性組織建立聯繫等罪行立法,究其實,在一般民主國家亦有類似維護國家安全的立法,然而在民主國家中有代表民意的立法機關監督並制衡立法的過程及將來的執行,但香港尚未普選,而立法機關亦無法與行政部門抗衡,以致其正當性令人疑慮。

加以江澤民在董建華就任第二屆特首宣誓儀式上表示,「港人應該自覺維護祖國的安全和統一」,不久港府即宣布將推動基本法第廿三條立法工作(即「國家安全條例」),使得此項立法自始即被視為應北京要求而執行的工作,也使得整個立法過程充滿衝突。香港與國際反對立法的團體或國家,擔憂香港民主自由人權受損,破壞「一國兩制」,因而在立法會中,反對立法的議員與政府及支持立法的議員發生激烈爭辯或衝突;社會上,發生自「六四」以來參與人數最多的反立法大遊行,港府中央政策組所屬「社會凝聚小組」警告香港社會或將因支持與反對立法而嚴重分化。國際上亦高度關切立法,單是美國政府(包括白宮、國務院、國會、駐港總領事)就該條例發表的聲明或評論即達廿次,英國亦明指該項立法是自「九七」以來最敏感的法例。我政府亦就條例中可能涉我部分,如「域外效力」對我具香港永久性身分之國人的影響、友我社團與我聯繫問題、警察調查權對我駐港機構正常運作影響等問題,積極向港府表示關切。另有國際評比公司擔憂條例影響資訊流通,破壞營商環境,將導致外資裹足不前甚或撤離香港,最終阻礙香港經濟發展。

以目前跡象顯示,國家安全條例應可如期完成立法,但是香港當地及國際社會對條例可能破壞「一國兩制」而傾向「一國一制」的憂慮未減反增,港府應審慎思考及處理國家安全條例的執行問題。

(三)非典型肺炎疫情影響深遠廣泛

香港自2月中旬起陸續傳出受到不明病毒感染非典型肺炎病例,3月12日港府衛生署證實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疫情。由於疫情難以控制,世界衛生組織發出旅遊警告並將香港列入病例集中區名單,及至六月廿四日除名。這三個月,對香港政治、社會、經濟、國際往來、「一國兩制」發展等各層面的影響廣泛且深遠。

由於病毒傳播速度迅速而病原不明,治癒效果不佳,隨著死亡人數增加,香港社會籠罩慌張不安情緒。港人對港府處理措施的不滿反射在董建華特首身上,特首及港府的民望下跌,據香港中文大學的民意調查顯示,有58.3﹪的港人不滿意董建華特首對於疫情的處理表現,54.7﹪的港人認為董建華特首應該下臺以示負責,甚至有65.3﹪的人以為董建華已不適合繼續擔任行政長官。立法會中亦有議員動議要求董建華下台。而據港府公布資料顯示,受到SARS疫情影響,香港機場單日客運量較去年同期急挫近七成,並有近三成的定期航班遭取消。訪港旅客較去年同期跌幅達七成以上,受影響較深的行業(餐飲、旅遊、零售)估計,一個月內SARS已造成近三百億港幣的損失。該等行業的從業員亦陸續因歇業、倒閉而失業,使香港失業率升高,其引發的社會問題令人擔憂。在國際往來的影響上,由於非典型肺炎可隨航空器、船舶擴散,各國為防止從香港地區入境人員將病毒引入,除呼籲國人避免前往香港,並採取各種防疫措施,如中止與香港的學術或民間社團往來、隔離入境港人甚或禁止港人入境、撤離在港人員等。

這種種影響使得香港社會人心浮動,國際形象受損,而大陸隱瞞疫情則是令香港無從防備以致疫情嚴重的主因,因而激發港人對於大陸人治、落後、不透明的官僚體制的不滿,以及對於在「一國」之下,特區政府對「中央」「唯唯諾諾,揣摩上意」的無奈與失望,對於香港「一國兩制」發展的影響將是深遠且殊值關注的。

(四)經濟表現尚佳,但高失業率及財政赤字有待解決

香港的經濟自東南亞金融風暴後,表現未如過去之亮麗,港人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亦逐漸動搖。去年香港的經濟成長表現雖較佳;但失業率仍持續升高、通貨緊縮現象亦未改善。

依據港府公布之統計資料,去年香港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二點三、失業率為百分之七點三,較諸於二00一年百分之零點六之經濟成長率,及百分之五點一之失業率;顯見經濟成長顯著回升。但失業率居高不下,誠為香港經濟的重要問題。另外,港府財政赤字嚴重亦為經濟表現之隱憂。港府在今年三月所公布之「二00三至0四年度財政預算案」指出,財政赤字嚴重,若不及時解決,將影響投資信心,延緩經濟的復甦。

今年初的美伊戰事,以及SARS疫情,顯然將影響香港今年的經濟。尤其SARS疫情使香港重要經濟支柱旅遊、服務業受到重大衝擊。港府已將今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由原先的百分之三,調降為百分之一點五。而失業情形亦可能進一步惡化,據港府公布之資料,今年五月份的失業率已達到百分之八點三的歷史新高。SARS對香港經濟是否有長期的影響,尚有待進一步觀察。但港府的因應及紓困措施是否得宜,以及投資者的信心等,相信應為關鍵。

(五)大陸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成效仍待觀察

董建華特首於施政報告中強調香港將加強與大陸經濟合作、加快與珠江三角洲之經濟融合,據此,港府積極尋求與大陸達成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協議。特首於六月十六日宣佈雙方在CEPA之磋商以取得重大的實質性進展,將於六月卅日舉行的簽署儀式,協議將為在經濟轉型中的香港帶來一個全新的起點。CEPA內容涵蓋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貿易便利化三大方面。在貨物貿易方面,有眾多的香港產品將獲得零關稅進入內地的待遇;在服務貿易方面,開放了包括廣告、法律、會計、醫療、房地產運輸、旅遊、視聽、銀行、證券、保險等。對其中涉及的「原產地規則」和「香港公司界定」這兩個問題,亦將考慮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地位及目前的實際情況,採取有利規管,及較具彈性的規定。

對於CEPA香港商業界認為有利港商到大陸投資發展,對服務業之益處大於製造業,雖然勞工密集的行業不會回流,但可吸引高增值產業回流;零關稅則有助香港的競爭力。然而亦有業者認為短期內不應抱太大期望,因為到大陸設立公司之資本及相關要求太高,CEPA對香港業者參與大陸市場作用不大,對香港失業率的解決亦仍待觀察,因而短期內對香港經濟的增長作用有限。傳媒亦提出警告,如果香港無法保持獨立的海關、獨立的金融體系和港元地位,再加上以獨立地位參加外國經貿組織,香港屆時剩下的競爭優勢將寥寥無幾;另大陸行政程序透明度仍低,法規複雜,各省市有不同做法,是未來落實更緊密經貿關係需克服的問題。

(六)香港司法獨立更受關注

過往六年裡,司法是否獨立的爭議不時發生,尤以「港人在大陸子女居港權」案件中,大陸「人大」解釋基本法推翻香港終審法院判決,削弱香港司法獨立的威信,使得類似涉及大陸「治權」的案件發生時,是否提「人大」釋法的疑慮隨而產生,此種不信任感對香港司法威信的影響頗為深遠。尤以在國家安全條例的立法過程中,港府稱觸法者有可能移交大陸審理,同時不排除提請「人大釋法」,更令香港司法獨立性遭受威脅。

另外十六名「法輪功」學員因在「中聯辦」門外靜坐抗議,被控「阻街」等七項罪名成立,各判罰款。瑞士領事館代表對判決表示驚訝(十六名被告中部分為瑞士籍人),美國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副主席亦批評,此判決侮辱香港法治,亦反映香港自由民主被削弱的程度已跌至新低點。

公開公正的依法而治,向來是外界分析香港所以穩定繁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上述涉及損害司法獨立的爭議事件,不免令港人及國際社會擔心香港的司法前景。  

(七)媒體「自我審查」降低傳媒公信力

香港媒體自香港移交以來,大體上仍享有新聞自由。惟媒體「自我審查」的現象不時浮現,尤其在涉及報導大陸領導人的言論、大陸認為破壞穩定的因子,如政治異議人士、法輪功活動,以及涉及台灣、新疆、西藏的政治新聞時,容易浮現「自我審查」的情況。

在過去一年中,涉及新聞自由的爭議事件包括:「新城電台」新聞採訪部主任張仲華突遭解僱,張氏懷疑原因是他五度抗議新聞部高層處理特區政府負面新聞(如法輪功)有關。另香港電台欲訪問我副總統卻遭港區「政協常委」徐四民及立場向被視為親中共團體對事件猛烈批評批判。雖然港台強調尊重編輯自主。惟港府表示,香港電台作為政府部門,與台灣官方接觸要有一定程序,須依「錢七條」處理,應先獲港府高層批准;學者及新聞工作者均認為,將香港電台與政府其他部門視為等同是不合理。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批評此舉有干預新聞自由之嫌。另時事評論者鄭經翰因在節目中批評港府官員處理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不力,遭港府對節目發出警告,鄭氏宣布無限期休假。這些事件對於香港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影響殊值關注。亞洲華爾街日報即發表專文警告,如果香港傳媒機構出現干預新聞自由事件,最終將令香港資訊自由的優勢迅速消失,不利香港經濟長遠發展。

(八)陸港互動愈趨頻繁,治安問題浮現

香港移交以來,香港與大陸兩地的人員往來、經貿合作、基層建設的連接、社會的發展趨向日趨融合。陸港官員互訪頻密,根據港府公布資料顯示,香港官方到大陸訪問團次數在1997年全年為1152次,而在2002年即有1682次,同樣的,大陸官方到香港的訪問團次數亦由1997年的836次增至在2002年的1457次。而據港府「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唐英年表示,香港已成為大陸最主要的投資來源地,也是主要的服務出口中心。目前有近廿萬港人在大陸工作。至2000年底,大陸在港投資佔香港投資總額百分之卅一。唐氏表示,香港的中介角色已從過去的單向引資,成為促進國際和大陸資金、企業業務對流的樞紐。在人流往來上亦增頻繁,據香港旅遊發展局公布的數字,2002全年訪港的旅客共1656萬餘人次,較前年增加20.7%。其中大陸旅客共計逾682萬餘人次,較前年顯著增加53.4%。但是根據港府警務處處長曾蔭培表示,隨著大陸放寬居民來港旅遊,持雙程證人士犯案者倍增,由前年的1265人增加至去年的1860人,暴升近50﹪。大部分案件涉及持假證件或文件,近200人涉及集團操作的街頭騙案。

誠如美國駐港總領事所指出,香港已面臨在加深依賴大陸經濟時,如何維持政治、文化和經濟的主體性的根本性兩難。在面對陸港關係日益密切,但又擔憂大陸政經社體質不良有崩潰之虞導致阻礙香港發展,香港本地已有建立「『中』港防火牆」的呼籲,隨著香港移交大陸之時間日久,如何平衡陸港間的互動融合與主體性維護的課題將更加突顯。

(九)台港交流逐步改善,溝通管道納入正式機制

過去一年,台港關係大體而言,仍有突破。就交流方面,2002年全年台港人員往來持續增加,台灣赴香港人員為227萬8仟餘人次,較上年增加6.8﹪;香港訪台人數則為34萬餘人次,較上年增加5.5﹪。而該年全年台港貿易總額亦達326億5千萬美元,香港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地、第三大貿易夥伴,台灣則為香港第四大貿易夥伴。

港府於去年六月底發表聲明,特首特別顧問葉國華將不再續任專責與我駐港機構香港事務局聯繫溝通台港事務的工作,並自去年七月一日起改由政制事務局負責。該局局長林瑞麟表示,港府會繼續重視與台灣的經貿關係和民間文化層面的交流,以助兩岸的溝通。林氏強調,政制事務局接手後,無論在對台的入境、文化和經貿事宜上,與其他政策局的溝通會更方便,在新制度下台灣駐港機構的地位沒有改變。我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路平女士亦1月23日抵港履新,港府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表示「歡迎路平女士來香港開展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的工作,我們相信這對推動香港與台灣之間的文化交流是有幫助的」。香港媒體對路平獲發工作簽證一事反應頗為正面,認為「路平獲發簽證,是問責制官員上任以來,為台港關係正常化作出貢獻」、「路平來港進行文化交流,是台港和兩岸雙贏的事」。另我駐港機構香港事務局張良任局長,亦因防治非典型肺炎之需,與特區政府主管對台事務的政制事務局長林瑞麟作首次正式會面,討論非典型肺炎的最新情況,及疫情對港台兩地的影響。

附錄(一)香港政經情勢統計

(二)台港經貿統計圖表

(三)過去一年之重要台港交流活動

(四)香港移交後之爭議事件

(五)香港移交五週年大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