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香港移交五週年情勢研析

  • 發布日期:91-06-01

香港移交五週年情勢研析報告

■政治運作尚稱平順,國際社會仍持續關注香港情勢。

■經濟未見明顯復甦,失業率持續上升。

■陸港兩地融合深化,香港主體性的維護更顯重要。

■台港交流逐步改善,惟尚欠正式溝通機制。

■至今有一四三件報載爭議事件考驗大陸對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承諾。

一、 整體評析

香港移交五週年以來,政治運作尚稱平穩。惟經濟環境自九七年十月金融風暴後始終低迷,失業率屢創新高,通縮持續三年多,去年經濟更出現負成長,港人對經濟前景信心每況愈下。香港民主發展與自治權限亦遭考驗,司法獨立及新聞自由前景仍存隱憂。整體而言,香港移交五週年已發生一四三件涉及自由、人權、法治的爭議事件,國際社會對若干重大問題亦深表關切。香港與大陸互動日趨頻繁,兩地融合更形深化,如何維護香港的主體性,亦隨移交時日增長而逐漸浮現。台港交流逐步改善,惟若能建立正式溝通機制,當更能有效及完善服務兩地居民。以下就過去一年來的總體情勢,評析如下:

(一)政治運作尚稱平順,問責制成效尚待觀察

過去一年來的香港整體政治環境尚稱平穩,但引發爭議的事件仍多,如輿論爭議特首選舉受制於中共、港府以刑事罪名起訴法輪功成員、警務處及廉政公署之間爆發嚴重衝突、公務員團體因減薪擬興訟控告港府等。這些爭議事件不僅影響特區政府管治威信,更使行政長官長期以來難以提昇民望,亦使爭議問題不易化解。

隨著董建華先生連任第二任行政長官,港府積極推動在七月一日實施「主要官員問責制」。該制度亦代表董建華治港班底建立完成,未來港府的施政成效責任亦將由問責高官完全承受。雖然香港輿論批評該政策制定過程不夠公開不夠周延、立法會審議權未受尊重、民眾意見未能充分表達,國際間也質疑問責制對香港民主進程的助益,惟已確定將如期實施,由於新制度將改變百年來香港的官僚體制運作模式,對香港未來發展影響頗鉅,其實際運作的後續發展,殊值關注。

(二)香港民主改革勢力前景不明

香港民主改革力量的發展情勢,是關注香港移交後的自由、人權與法治是否得以維持的觀察指標之一。然而繼本屆立法會選舉中民主派得票率下降後,過去一年裡,這股改革力量遭遇諸多不利因素影響:1.根據多項民調結果顯示,港人對於民主派的支持度下降,民主黨的支持度落後於立場偏向政府的政黨之後,僅高於同屬民主派的「前線」和「四五行動」;2.民主黨前副主席自行籌組論政團體,成員以民主黨黨員居多;3.部分批評民主黨背離「街頭路線」的成員集體退黨,轉而加入「前線」;另根據輿論分析,為爭取明年區議會選舉議席,民主黨內可能會掀起另一波退黨行動,上述種種現象,使得民主黨以致民主派的支持度均受到衝擊。

香港在移交後,因內外在環境因素的改變導致社會情勢出現變化,一般認為,民主派人士未能提出具體對策紓解民困,各派之間又各自為政分散力量,面對組織動員實力堅強,且擁有資源進行地區工作的其他政黨,在爭取港人支持上更加艱困,此次民主派陣營內勢力的變化,將導致更加分裂或另次重組甚至整合,有待觀察,惟民主派若不能重獲民意支持,則香港的民主建制發展將更加困難。

(三)香港司法獨立前景仍有隱憂

過往五年裡,司法是否獨立的爭議不時發生,如「港人在大陸子女居港權」案件中,大陸「人大」解釋基本法推翻香港終審法院判決,削弱香港司法獨立的威信,令人質疑香港法院在面對涉及陸港關係的司法案件時,為避免與大陸政權及司法權威的正面衝突,而放棄普通法中賦予法院對「自治」與「人權」捍衛的權力,也使得類似案件發生時,是否提「人大」釋法的疑慮隨而產生,此種不信任感對香港司法威信的影響頗為深遠。而行政體系執行法律時是否受到大陸因素的影響,更令香港司法獨立性遭受威脅,如香港警方年初對在香港「中聯辦」外練功抗議的法輪功成員,以阻礙交通罪名提出起訴,輿論質疑這是法輪功被大陸當局定性為「邪教」後,港府將遵循大陸基調處理異議團體的先兆。

公開公正的依法而治,向來是外界分析香港所以穩定繁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上述涉及損害司法獨立的爭議事件,不免令港人及國際社會擔心香港的司法前景。

(四)媒體「自我審查」降低傳媒公信力

香港媒體自香港移交以來,大體上仍享有新聞自由。惟媒體「自我審查」的現象不時浮現,尤其在涉及報導大陸領導人的言論、大陸認為破壞穩定的因子,如政治異議人士、法輪功活動,以及涉及台灣、新疆、西藏的政治新聞時,容易浮現「自我審查」的情況。

在過去一年中,涉及新聞自由的爭議事件包括:南華早報繼解僱前總編輯、特寫編輯及中國版編輯,連串人事異動,引起輿論關注該報向來獨立評論風格是否轉向後,又以該報駐北京辦公室主任拒絕遵循該報中國版編輯指示「緊貼官方言論」而遭解僱、香港電台時事評論節目「頭條新聞」繼前年因播出有關選舉評論而停播半年,去年又因諷刺董建華特首的施政報告,遭港府發出「勸諭」、亞洲電視台人事異動,與大陸高層關係良好人士及具有共產黨員背景人士,入主電視台管理高層,引起該台是否堅守維護新聞自由立場的疑慮。事實上,從香港大學就傳媒公信力及香港新聞自由滿意度進行的民調結果顯示,九七後傳媒公信力曾一度取得六點五的評價,及後,港人對傳媒公信力的評分持續下跌,而港人對新聞自由的滿意度,由九七初期的七成八下滑至六成八。這些現象不僅將導致更多媒體自我審查的現象,以及影響公眾對香港傳媒的信服,亦不利於香港新聞自由的維持與發展。

(五)港府收緊控制不利人權自由發展

港府年來對於有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因子,採取強制行動,引起人權自由權限的爭議:如破門入室逮捕無逃亡疑慮的逾期居港大陸人士、以手銬拘禁採訪警民衝突的香港記者、拒絕大陸異議人士吳弘達入境香港、對「六四」相關活動的申請採取嚴格批審、引用「公安條例」拘捕社運活動人士,並指控其觸犯「協助組織未經批准集結」罪等。

香港本地時事評論員分析港府想藉此建立強勢領導的形象,而港警亦想試探港人對於以強硬手法對付示威者的支持度,避免大陸領導人赴港參加紀念移交活動時出現示威過激的場面。惟在多份本年度國際對香港情勢的觀察報告或人權報告中,即對香港警方執法過程中的濫權現象表示關注,香港立法會議員與傳媒亦表示港府收縮對集會遊行的控制,將不利香港人權自由發展,他們呼籲港府慎思。而港府政務司司長則回應表示,香港社會所享有的言論及集會自由,是重要的價值亦是自由經濟的支柱,港府無意緊收這方面的限制。因而前述爭議事件是個案或是加強控制的前兆,仍有待觀察。  

(六)經濟未見明顯復甦,失業率持續上升

東南亞金融風暴後,香港之經濟即呈現低迷情形,港人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亦逐漸動搖。整體而言,近一年來香港經濟成長不如以往、失業率持續升高、物價仍呈現下跌之趨勢。

依據港府公布之統計資料,去年香港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零點一、失業率為百分之五點一,較諸於二000年百分之十點五之經濟成長率,及百分之四點九之失業率,去年經濟明顯下滑。港府在其「二00二至0三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中亦指出,世界主要經濟體系,包括美國、歐盟及日本均出現放緩情形,以及香港經濟結構轉型等為影響香港經濟表現的兩大因素。

雖然香港各界大致認為,香港之產業持續向高附加價值活動的方向發展、歐美經濟即將轉好,及大陸經濟高速成長等因素,均可能帶動經濟於今年復甦;但是,目前失業率屢創新高,通貨緊縮現象亦未改善。依據港府統計,今年五月之失業率為百分之七點一,達到八十年代以來的新高。另外,通縮亦已持續四十二個月,今年四月份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跌幅為百分之三點一,為近半年以來最大跌幅。

(七)陸港互動愈趨頻繁,兩地融合更形深化

香港移交以來,香港與大陸兩地的人員往來、經貿合作、基層建設的連接、社會的發展趨向日趨融合。陸港官員互訪頻密,根據港府公布資料顯示,香港官方到大陸訪問團次數在一九九七年全年為一一五二次,而在二00一年一至九月即有一0六五次,同樣的,大陸官方到香港的訪問團次數亦由一九九七年的八三六次增至在二00一年一至九月即有九五二次。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後,陸港兩地更積極研究推動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安排」,將香港納入大陸經濟建設計劃中。另一方面,為改善香港經濟,陸港陸續放寬兩地居民往來措施,如取消「香港遊」名額限制、發出短期多次往返通行證、實施「一地兩檢」作業等,而根據港府所發布的三十年人口政策研究報告亦指出,若現行每天允許一五0名大陸人士移民香港的政策不變,卅年後,每十名到港的移民中,便會有逾八人是從大陸來的新移民,顯示香港對大陸的融合日趨深化。

然而誠如美國駐港總領事所指出,香港已面臨在加深依賴大陸經濟時,如何維持政治、文化和經濟的主體性的根本性兩難。在面對陸港關係日益密切,但又擔憂大陸政經社體質不良有崩潰之虞導致阻礙香港發展,香港本地已有建立「『中』港防火牆」的呼籲;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陸駐香港部隊「司令員」熊自仁提出警告,香港的政治團體林立、政治觀點各異,「時刻伺機對駐港部隊人員進行腐蝕」,顯示隨著香港移交大陸之時間日久,如何平衡陸港間的互動融合與主體性維護的課題將更加突顯。

(八)國際社會仍關注香港情勢,香港對外關係持續改善

國際對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情況持續表示關注,美國在「美國-香港政策法案」所規定提出定期報告的時間到期後,仍定期提出報告。而從美國、英國及國際組織所發表的相關報告中顯示,國際社會除對香港的民主進程仍持觀望態度,對於香港的營商環境、新聞自由、司法獨立、警員濫權、是否再提「人大」釋法及處理法輪功的問題等表示關注。

此外,香港的對外關係在事務性層面而言,亦有持續的進展,國際社會對特區政府護照的接受度有所提昇,至本年五月,已有一二一個國家或地區給予特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入境待遇。

(九)台港交流逐步改善,惟尚欠正式溝通機制

過去五年,台港關係大體而言,仍有突破。就交流方面,去年台灣至港旅客超過二百一十三萬人次,較前年增加百分三點二八,香港赴台旅客為三十二萬餘人次,較前年增加百分二二點一六。台港經貿方面,五年來雙方貿易總額每年均維持在二百六十億美元以上,香港為我第二大出口地,僅次於美國。

為了進一步強化台港關係,政府於去年發表「宏觀與務實─現階段港澳政策」說明書,闡明將以「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的精神,致力提昇台港關係,並積極改善港人來台的相關措施。在此準則下,經過雙方努力,我方去年七月獲港府同意在港成立機場辦事處,並於今年五月正式啟用,方便大陸經港旅客更便捷換領來台旅行證。而繼去年八月我開放對曾許可來臺再申請入境之香港居民申請十四日臨時入境停留措施(一般稱為落地簽),今年六月更放寬對象,在香港、澳門出生的港澳居民,第一次到臺灣旅遊,均可以落地簽證辦理,港府入境處亦於三月間對我旅客推出電子簽證措施,台港間的互動亦更為活絡。

亦是秉持善意、務實及服務精神,在華航公司飛香港六一一班機於五月二十五日下午三時半許發生意外時,因事件中遇難者有來自港澳及大陸地區,為求取事件處理時效,陸委會與海基會建立分工機制,以有效整合人力,為港澳大陸家屬提供相關服務,其中陸委會負責與港澳地區家屬之聯繫服務工作,除提供港籍旅客家屬必要之諮詢聯繫服務外,亦配合華航志工協辦渠等入出境事。港澳及大陸家屬對陸委會與海基會所提供之服務大致滿意。港澳媒體對此次空難事件亦多予大幅報導,並平實反應陸委會與海基會積極投入協調與服務之作法。惟檢視該事件處理經過,若港府體制內有專責與我聯繫之對口機制,甚或在台設有辦事機構,則類此香港居民在台發生急難事件時,台港兩地政府經由聯繫溝通,掌握確實訊息,所能提供給當事者及家屬的服務及協助當能更為快捷及完善。

附錄:

(一)香港政經情勢統計圖表

(二)台港經貿統計圖表

(三)過去一年之重要台港交流活動

(四)香港移交後之爭議事件

(五)香港移交五週年大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