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12年12月

本月要目

資料提供:法務部調查局

壹、法政方面
一、「紀念九二共識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二、「2012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三、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國民黨中常會報告「中共十八大後兩岸關係發展」
四、「臺北會談」在臺北舉行
五、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赴陸瞭解臺商子女及臺商經濟問題
六、「臺盟第9次全盟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七、大陸國臺辦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
八、「中共十八大後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論壇」在淡江大學舉行
九、新黨提出兩岸「全面開放」6項主張
十、汪毅夫當選「全國臺聯」新一屆理事會會長
十一、「兩岸關係發展之新情勢與展望」研討會在臺北舉行
十二、大陸國臺辦2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
十三、胡錦濤2013年新年賀詞強調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貳、財經方面
一、「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第4次例會」在廣州舉行
二、大陸發布「中國銀行臺北分行」為人民幣清算行
三、第7次「兩岸航點航班業務溝通會議」在臺北舉行
四、「臺灣貿易中心」分別在上海、北京成立代表處
參、社會方面
一、「海峽兩岸第4屆醫院院長論壇」在海口市舉行
二、廈門成立「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
三、移民署簡化陸客來臺健檢、醫美、旅遊作法
肆、文教方面
一、第4屆「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在廣州舉行
二、首屆「兩岸文創產業合作論壇」在杭州舉行
伍、其他
一、大陸媒體評選「2012年臺閩關係10大新聞」
二、「中國評論社」選出「2012年兩岸10大新聞」

1 壹、法政方面

101 一、「紀念九二共識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綜合中央通訊社、「中國評論社」報導,由上海臺灣研究所主辦之「紀念九二共識20周年學術研討會」12月3日在上海舉行,邀請曾參與「九二共識」形成的海基會副董事長邱進益、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以及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高輝、上海東亞研究所長章念馳等人參加研討,其談論要點如次:

(一)邱進益認為,兩岸政治關係遲早要面對,但時機必須是水到渠成,兩岸交流未來重點,應共同研究充實「一中架構」,在領土主權等議題外,是否還有其他共識?建議應制訂時間表,終止兩岸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

(二)高輝表示,兩岸應該思考,臺灣在中華民族復興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臺灣不應僅為旁觀者。

(三)唐樹備表示,相較於兩岸政治關係安排的議題,臺灣似乎較為熱衷擴大臺灣國際空間的問題。事實上,臺灣國際空間的問題可做為統一前,兩岸政治關係的部分問題來談。這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才能談,不可出現「一中一臺」的情況。

(四)上海東亞研究所長章念馳表示,「九二共識」至今20年,內涵也應與時俱進。「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統一前的和平發展階段」、「合情合理安排」,都是對「九二共識」的重要補充,也是添加的新內涵。

102 二、「2012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新華社12月3日報導,大陸「全國臺灣研究會」3日在北京舉辦「2012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邀請兩岸專家、學者針對中共「十八大」召開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進行探討,其重要言論如次:

(一)民進黨學者陳淞山表示,民進黨代表性人物如謝長廷、高雄市長陳菊等人2013年如能再度「登陸」,將會為民進黨轉型創造更大機會。而大陸既然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政治基礎,那就要在這個基礎上拓展更多動力,讓臺灣獲得更多的認同。

(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范世平表示,對兩岸政策是否為民進黨在2016年臺灣大選前必須突破的關鍵,該黨內部存在很大爭議,黨主席蘇貞昌和前主席蔡英文、謝長廷為代表的民進黨中央層面比較急,但地方實力派和「獨」派勢力不急。黨內針對兩岸政策的大辯論短期內難以展開,還沒有辦法形成共識。

(三)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表示,中共「十八大」召開,為兩岸關係承前啟後、穩定發展提供保障。大陸對臺方針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兩岸關係也必將開闢新的前景。在兩岸關係步入政治領域深水區時,矛盾和分歧可能出現,兩岸要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互相包容,增進互信,平等協商,同時堅持「統一」為目標和導向。

(四)大陸「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寫入「十八大」報告,成為大陸對臺工作重要指導思想,這展示大陸方面的理論自信。允許謝長廷「登陸」,充分體現大陸對臺政策更加靈活、務實、自信的一面。但受「臺獨」基本教義派挾持,民進黨今後一段時間內其兩岸政策仍然只能「在黑暗中徘徊」。

(五)「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表示,以「十八大」召開為契機,大陸方面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進行系統整理:目的是「和平統一」,作用是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的戰略機遇期。

(六)「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表示,謝長廷向外界發出民進黨必須和大陸友好交往的積極信號,仍具有相當的意義,可以預見民進黨路線調整盡管力度有限,但卻是必然趨勢。

103 三、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國民黨中常會報告「中共十八大後兩岸關係發展」

聯合新聞網12月6日報導,國民黨12月5日舉行中常會,主席馬英九表示,政治協商不是目前最迫切的,兩岸關係目前努力方向,是打造可大可久的架構,未來不論誰主政都能推動兩岸和平發展,這是政府的理想。政府現階段重要工作有:第一是擴大及深化兩岸各層面交流;第二是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第三是通盤檢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加以修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會議上報告「中共十八大後兩岸關係發展」,要點如次:

(一)從近期大陸「十八大」的表述及綜合各界輿情的看法,評估大陸對臺灣將加大政治促談壓力,尤其是「和平協議」。

(二)政府對兩岸洽簽和平協議應有完整思考,「兩岸和平協議不會與停戰協議、互不侵犯條約一樣」,但要以何種方式呈現,兩岸都應致力找出彼此交集的核心關鍵。大陸需要進一步提出實質內容,否則很難討論,此時洽簽並非是政府施政優先項目。

(三)就國際實踐而言,多數和平協議是指停戰或互不侵犯條約,但這樣的觀點似乎無法套用處理兩岸關係,畢竟兩岸軍事衝突對峙已是過去式。「若大陸要談的是指涉統一的協議,這樣的內容也不可能被現階段臺灣主流民意所接受」。

(四)近四年多來,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交流,兩岸交流問題都已透過機制解決,就是在和平架構下所實踐的最好證明。

(五)在通盤檢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上,修法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修法已在2012年6月底送請立法院審議;第二階段將在立法院本會期送進立法院審議,包括大陸配偶權益保障、陸生健保政策、調整大陸地區人民取得在臺身分後服公職限制及重新檢討大陸廣告管理規範;第三階段預計2013年到2014年底間完成,內容包括配合兩岸經濟協議(ECFA)後續協商進程,循序檢討修正經貿交流相關規定;研議規劃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配合兩岸關係現況,調整刑事章相關規定。

104 四、「臺北會談」在臺北舉行

綜合聯合新聞網報導,兩岸統合學會主辦之「臺北會談」12月10日至11日在福華飯店舉行,由該會理事長張亞中主持,以「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為主題,探討如何強化「兩岸認同」和「政治互信」。兩岸參與包括:國安會前秘書長、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亞太和平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中央研究院政治所所長吳玉山、陸委會前主委陳明通、民進黨駐美代表吳釗燮、海基會前秘書長游盈隆、前立委郭正亮等人。大陸則由國臺辦副主任孫亞夫以「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身分率「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副所長朱衛東等人參加研討。重要言論如次:

(一)張亞中表示,這次是中共「十八大」後,也是馬總統連任後,大陸官學代表團來臺參加大型學術研討會,藉由討論理解北京當局對於政治協商的態度。

(二)孫亞夫表示,兩岸關係歷經過長期對立與曲折下,兩岸人民仍保存共同的民族與文化認同,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大陸將會促進兩岸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認同,並形成自覺的兩岸人民一家人的意識。討論國家尚未統一兩岸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最後很可能要落在「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說大陸著急、是過度解讀。

(三)吳釗燮表示,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率,均較民進黨執政時升高,不僅支持獨立的比例超過一半,認為兩岸定位是「一邊一國」者,也高達67%、「兩岸一國」不到3%。達賴喇嘛來臺祈福、大陸新版護照放入日月潭等圖像、在國際非政府組織打壓臺灣、以「一中架構」為前提對臺灣設置進入國際組織的門檻等例子指出,大陸這些行為傷害臺灣民眾感情,也抵銷了大陸的善意。

(四)余克禮表示,上述問題「以前是講得很多,現在愈來愈少」,大陸並未迴避這些問題,且「一直想解決這些問題」,像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即是想解決導彈問題。

(五)游盈隆表示,大陸若想增加臺灣民眾的認同感,可先做立即釋放劉曉波及妻子劉霞、平反「六四」、宣布終止兩岸敵對狀態、撤除對臺導彈等6件事。

(六)上海臺研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表示,劉曉波對大陸是法律問題、不是政治問題,平反「六四」涉及穩定問題,且建議在西藏、新疆問題上,民進黨不要踩大陸底線。

(七)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前院長徐博東則回應,臺灣民眾逐漸不認同「中國」,根源出在民進黨不斷宣揚「臺獨」意識形態,「國民黨也拿香跟著拜」,誤導臺灣民眾國族的認同。

105 五、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赴陸瞭解臺商子女及臺商經濟問題

綜合中央通訊社、旺報、「中國新聞網」報導,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12月11日至16日率海基會參訪團赴大陸江蘇南京、上海等地訪問臺商子女學校與臺商企業協會座談,瞭解臺商子女教育與臺商經濟問題;臺商代表除反映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多項建議外,並提出兩岸航班不足、春節返臺機票不足、機票價格偏高等問題;林中森12月18日至21日再度率「關懷閩南臺商參訪團」,前往泉州、漳州與廈門等地參觀臺企、聽取臺商意見。其發表要點如次:

(一)藉由訪問大陸,瞭解臺商、多聽臺商意見,並為臺商解決問題;

(二)盼兩岸深化經貿合作,便利民眾往來求學就業;

(三)臺商回臺投資和臺生回臺就學都將會從簡、從寬、從速處理;

(四)兩岸民航單位會儘量滿足臺商春節返臺機票不足需求;

(五)若兩岸在學術、教育、文化上擴大合作,可彼此截長補短;

(六)對臺商子女學校就學役男(服役適齡男性),將會尋求解決辦法;

(七)希望兩岸加強文教交流,彼此優勢互補。

106 六、「臺盟第9次全盟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綜合人民日報報導,「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第9次全盟代表大會」12月11日至15日舉行在北京舉行。大會聽取和審議「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第8屆中央委員會工作報告」;審議通過《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章程(修正案)》;選舉「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第9屆中央委員會」。其會議要點如次:

(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代表中共中央致賀詞稱:臺盟始終擁護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在實現「國家」繁榮進步和推進「和平統一」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梁國揚代表「全國臺聯」致賀詞稱:臺盟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八大」精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和平統一作出貢獻。

(三)表決通過《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第9次全盟代表大會決議》、《關於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第8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審議通過《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章程(修正案)》,選舉產生由68人組成新一屆中央委員會。

(四)會議期間舉行「臺盟第9屆中央委員會第1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由24人組成的第9屆中央常務委員會,林文漪連任主席,汪毅夫、吳國禎、陳蔚文、楊健、黃志賢、蘇輝當選副主席。

(五)林文漪表示:要以臺盟「九大」為新的起點,在實現政治交接上取得新進展;加快解放思想、探索創新的步伐,在發揮參政黨作用上取得新成績;認真學習借鑑中共「十八大」關於「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準」部署,在加強自身建設上邁出步伐。

按:「臺盟」係由居住在大陸的臺灣人士組成,在「二二八」事件以後,由謝雪紅等人於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

107 七、大陸國臺辦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

大陸「中央電視臺」12日12日報導,大陸國臺辦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范麗青表示,首先宣布兩岸經濟合作兩項進展,一是「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決定授權「中國銀行臺北分行」擔任臺灣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二是大陸核准臺灣貿易中心上海及北京代表處,臺灣也已核准大陸機電商會臺北辦事處,籌備基本就緒後就可以正式掛牌。隨後答問記者要點如次:

(一)希望雙方盡早達成共識和協議,推動兩岸互設民間文化辦事機構;

(二)「臺北會談」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兩岸學者提出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認為雙方應增進政治互信,為政治對話與協商創造條件;

(三)有大陸十多種農產品將入臺一事,是沒根據的傳言;

(四)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維護臺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十八大」報告說得很清楚,大陸主要任務是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當前的重點仍然是推進ECFA的後續協商,深化兩岸經濟合作,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兩岸政治分歧,可由學界民間先凝聚共識,增進雙方互信,為今後妥善解決問題逐步創造條件;

(五)首屆「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合作論壇」訂12月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

(六)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協商已經進入最後階段,達成許多共識,力爭年底前完成商談並簽署;至於市場開放程度,大陸方面的出價均已超過或達到WTO承諾;

(七)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和司法互助協議執行情況良好。截至2012年11月初,根據協議大陸方面已遣返206名臺灣通緝犯;

(八)大陸一直致力於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減輕軍事安全顧慮,並且提出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兩岸的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在這一進程中,雙方可以討論有關軍事部署(飛彈部署)的問題;

(九)大陸尊重臺灣方面處理「中國歌曲排行榜」在臺不頒獎決定。

108 八、「中共十八大後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論壇」在淡江大學舉行

聯合報12月16日報導,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15日舉辦「中共十八大後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論壇」,邀請兩岸專家學者包括: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國安會前諮詢委員陳德昇、政治大學教授朱新民,及大陸「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北京聯合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胡淑慧等人,針對未來4年兩岸關係如何走發表看法,其言論要點如次:

(一)蘇起表示,簽署ECFA代表兩岸在政治互信、社會連結以及與國際社會連結都到一定程度,是低階政治關係的體現,也才有臺日投資協議及多國免簽待遇。但過去討論ECFA多集中讓利、貿易與早收,完全低估及錯估ECFA的政治意涵。未來兩岸交流會「政經並重」,且有政治對話才有對形勢的掌握,但現階段還不到兩岸政治談判的程度,可先透過一軌半或二軌進行。

(二)陳德昇表示,臺灣與他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的最大阻力並非大陸,而是自身過度保守的問題,開放度不夠、簽署的意義也不大;2012年底至2013年,臺灣與新加坡、紐西蘭的FTA商應會有具體成果,下波洽簽重點應會在東南亞國協。

(三)朱新民表示,中共「十八大」工作報告漏「胡六點」中「協商涉外事務」,原因可能是大陸對臺灣政黨輪替不確定性的預防措施,以及對臺灣「只經不政」的不滿表現;堅持「先經後政」,大陸在國際空間問題上恐不會再讓步。

(四)郭震遠表示,兩岸關係是政治關係,而臺灣的國際空間直接涉及、或取決於中華民國定位問題,非常敏感;過去4年兩岸在國際空間上頻繁對話、增加瞭解,若無大意外,未來4年應有進一步表現。

(五)胡淑慧表示,臺灣簽署FTA與類似的經濟合作協議,會凸顯臺灣在國際社會的主體性,涉及強化雙邊、多邊關係,且與大陸的建交國商簽經貿協議,也會牴觸「一個中國」原則的確認問題。

109 九、新黨提出兩岸「全面開放」6項主張

旺報12月19日報導,新黨主席郁慕明接受旺報採訪時重申新黨提出的兩岸「全面開放」6項主張為:1.開放法律平等待遇,取消歧視條款;2.開放工程營建平臺,強化基礎建設;3.開放陸資陸企來臺,壯大經濟規模;4.開放一流人才入臺,提升專業水準;5.開放傳播媒體落地;6.開放兩岸政治協商大門,建立軍事互信。

110 十、汪毅夫當選「全國臺聯」新一屆理事會會長

「中國評論社」12月20日報導,大陸第9次「全國臺灣同胞代表會議」於16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開幕由「全國臺聯」會長梁國揚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中國僑聯」主席林軍、大陸國務委員戴秉國、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令計劃、全國政協前副主席張克輝等出席,大陸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有關單位的臺胞代表共三百多位代表與會。會議期間,審議通過「全國臺聯第8屆理事會工作報告」、「全國臺聯章程修正案」、選舉產生全國臺聯第9屆理事會,聘請全國臺聯第9屆理事會名譽會長、顧問、名譽顧問和名譽理事。其要點如次:

(一)俞正聲出席開幕致詞表示,定居大陸臺胞是推進大陸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是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重要力量;臺聯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群眾工作和對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臺聯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繫臺灣人民的橋樑和紐帶,是深受廣大臺灣人民信任的「臺胞之家」。

(二)汪毅夫當選為「全國臺聯」新一屆理事會會長,王松、葉惠麗、江爾雄、紀斌、蘇輝、楊毅周、吳國禎、吳凱琦、吳瓊開、張澤熙、陳杰、林明月、梁國揚、顏珂14人當選為副會長。

(三)汪毅夫當選後表示,這次代表大會進一步明確臺聯的工作方向,對於臺聯系統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更好動員廣大定居臺灣人民,深入聯繫島內、港澳和海外臺灣人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相信新當選成員一定會牢記自己的神聖職責,團結廣大臺灣鄉親,紮實推動臺聯工作邁開新步伐,打開新局面,躍上新臺階。

按:汪毅夫,1950年3月生,臺灣臺南人,現任大陸臺盟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等職。「全國臺聯」成立於1981年12月22日,歷任會長為林麗韞、張克輝、楊國慶、梁國揚。

111 十一、「兩岸關係發展之新情勢與展望」研討會在臺北舉行

綜合工商時報、旺報、新華社報導,由章亞若基金會主辦的「九二共識20周年論壇:兩岸關係發展之新情勢與展望」研討會12月22日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出席政要、學者專家,包括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章亞若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蔣孝嚴、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及大陸國臺辦副主任孫亞夫、海協會前常務副會長唐樹備等人出席。研討圍繞「九二共識」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意義與作用、中共「十八大」對臺政策宣示的新意涵與新發展、新情勢下兩岸協商對話展望,進行專題研討。其言論要點如次:

(一)吳伯雄表示,兩岸關係不能倒退,應以「九二共識」為基本深化互信,穩步向前推進。兩岸不太可能只談經濟文化,不談政治,例如討論臺灣國際空間問題,就屬政治範疇。

(二)蔣孝嚴表示,「九二共識」20年來它發揮積極正面的作用。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仍要以此為基石,加強經貿、文化等交流,並展現「巧政治」。

(三)蘇起表示,現在「九二共識」已成為臺灣的主流民意,所以大家應往前看,「九二共識」只是一個表面,真正更深層次的是政治互信。

(四)洪奇昌表示, 35歲以下的年輕人對「九二共識」解讀應該是各有不同,因為「九二共識」並非「臺灣共識」,這個議題今天無法解決。

(五)洪財隆表示,民進黨未來如果執政,對於「江陳八次會談」及兩岸18項協議,都會概括承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民進黨只是在華人世界以不同的論述和形態呈現,「統獨」不是問題,制度的價值才是關鍵。

(六)許信良表示,民進黨內大部分認為自己也是中國人,但兩岸的統一包括大陸都不敢想像。兩岸很多差異並沒有外界想像那麼嚴重,很多差異來自於不夠瞭解。

(七)孫亞夫表示,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探討兩岸政治關係、商談兩岸軍事安全、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著眼於兩岸關係長遠發展,充滿誠意和善意。希望兩岸人民最廣泛、最緊密地站在一起,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復興。

(八)張顯耀表示,中華民國是臺灣主流民意,若大陸能務實看待中華民國存在,就是兩岸互不否認現狀最好、最重要的基礎。未來兩岸關係的關鍵在兩方面,一是經貿關係的深化,一是政治互信的強化。

(九)林中森表示,兩岸合作是「強強互補」,陸方願意關懷協助臺商,臺商也善盡社會責任,雙方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創造出豐碩的結果。

112 十二、大陸國臺辦2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

「中央電視臺」12月26日報導,大陸國臺辦2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由新聞發言人范麗青主持,回答記者提問要點如次:

(一)相信大陸擬訂之《臺灣投資者經第三地轉投資認定暫行辦法》將會進一步完善臺商權益保護,促進臺商投資更好地發展;

(二)大陸樂觀其成兩岸共組職棒大聯盟;

(三)兩岸將儘速完成服務貿易協議協商;

(四)大陸可以理解臺商要求能夠以適當的身分參加大陸政協活動願望;

(五)大陸機電商會到臺北設立辦事處,正在加緊籌備,準備好即會揭牌;

(六)希望臺灣方面修改更多的相關規定,為兩岸經濟合作提供更多便利;

(七)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很快就會實際運作,至於開展具體合作,還要由兩岸專業部門來協商決定;

(八)大陸遊客通過正常的赴臺旅遊管道,在臺灣進行醫美、健檢,這個方面沒有任何障礙;

(九)在民間學術討論會上,大家有共識,也有分歧,這很正常。學者們各種意見和建議都在會上進行表達。大陸認為「只要堅持一個中國,兩岸之間什麼都可以談」。

(十)臺灣某些政治勢力出於政治目的,一再加以阻撓,這種做法枉顧人權正義,不得人心。

113 十三、胡錦濤2013年新年賀詞強調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新華社12月31日報導,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透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31日新年前夕,以「攜手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為題,向全大陸各族人民、香港、澳門、臺灣和海外僑胞,以及全世界致2013新年賀詞。要點如次:

(一)2012年,是大陸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大陸繼續加強同各國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二)2013年,大陸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繼續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目標任務開好局、起好步。

(三)將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深化交流合作,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大陸將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造福兩岸人民,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2 貳、財經方面

201 一、「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第4次例會」在廣州舉行

綜合聯合新聞網報導,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第4次例會12月11日在廣州舉行,循例由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首席代表經濟部次長卓士昭率陸委會、經建會、財政部、經濟部及海基會等經合會代表與陸方會談。經合會大陸方面召集人、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和首席代表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率大陸代表出席例會,兩會檢視兩岸經濟協議(ECFA)各項工作進展。鄭立中呼籲臺灣減少對陸資的限制;高孔廉則要求兩岸間簽訂的各項經濟協議,條件必須優於大陸與日、韓簽訂的自由貿協議(FTA)。其要點如次:

(一)高孔廉表示,兩岸經貿互補大於競爭,在適度分工下,彼此都可獲得極大利益。目前雙方都面臨國際競爭與產業轉型,但大陸實施「進口替代」政策,使以往兩岸垂直分工的互利,逐漸形成競爭大於合作,甚至部分產業已形成重複投資、惡性競爭。由於大陸的主管機關在制度、法規、政策方面,都有較大的影響力,希望能循序漸進引導大陸的產業,促進雙贏。當前區域整合興起,對臺灣的出口貿易相當不利,因此希望ECFA後續簽訂的兩岸協議,條件都要比日韓「中」、韓「中」的FTA更好。

(二)鄭立中表示,歐債危機造成全球不景氣,臺灣受到較大影響,大陸已經緩中趨穩,增長潛力依舊巨大。兩岸此時需要同舟共濟,不斷深化經濟合作、擴大開放。在大陸積極協助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因應內需市場的同時,臺灣也應減少投資限制,引導陸資積極來臺投資,例如透過交互持股等方式,為臺灣經濟注入活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202 二、大陸發布「中國銀行臺北分行」為人民幣清算行

經濟日報12月12日報導,大陸「中國人民銀行」11日公告,授權「中國銀行臺北分行」擔任臺灣的人民幣清算行,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正式啟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李禮輝表示,臺灣銀行和「中國銀行」,都得到各自央行的授權,要為兩岸金融往來與兩岸跨境清算。「中國銀行臺北分行」已作充分準備,臺灣加入人民幣跨境使用的行列有助人民幣國際化,而人民幣的國際化又可以和大陸境內的匯率、利率的市場化改革,以及資本帳可自由兌換等同步進行,不論對臺灣或大陸而言,可謂互蒙其利。

203 三、第7次「兩岸航點航班業務溝通會議」在臺北舉行

「中國新聞網」12月15日報導,經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與大陸「海峽兩岸航空運輸交流委員會」聯繫安排,兩岸民航主管部門於13日至14日在臺北舉行第7次「兩岸航點航班業務溝通會議」,雙方就2013年春節加班及兩岸航空運輸業務發展相關問題進行協商,兩岸定期航班總班次從每週558班增為616班。協商要點如次:

(一)雙方同意2013年兩岸春節加班自1月27日至2月24日;

(二)為儘快滿足航空公司已陸續提出的春節加班申請,及時安排運力,雙方同意於2013年1月10日前核出第一批加班,以便利旅客及早訂票;

(三)在客運定期航點部分,雙方同意大陸增加烏魯木齊、銀川、西寧、呼和浩特、海拉爾、張家界、麗江、威海8個機場,臺灣增加嘉義機場為兩岸定期客運航點,並可於2013年春節加班期間先行安排包機;

(四)在客運定期班次部分,雙方每週各增加29班,其中新增客運定期航點共24班;不定期旅遊包機轉為定期航班5班。至此,兩岸定期航班總班次從每週558班增為616班;

(五)在季節性旅遊包機部分,雙方同意將營運期間由原來的每年5月至10月放寬為每年3月至11月,每月每方各執行20班。至此,兩岸共開通64個航點,其中大陸開通54個航點,臺灣開通10個航點;

(六)以上安排,除春節加班外,其他共識在雙方履行完相關確認程式後即可生效。

204 四、「臺灣貿易中心」分別在上海、北京成立代表處

綜合「中國新聞網」報導,第一個在大陸設立的經貿辦事機構「臺灣貿易中心上海代表處」12月18日在上海正式開幕,臺北世貿中心董事長王志剛表示,上海是大陸最大的商業都市,也是大陸重要的交通樞紐。多年來,臺北世貿中心與上海保持著密切聯繫。上海「十二五規劃」的目標是在2020年建成全球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所以先選在上海成立代表處。

繼上海之後,「臺灣貿易中心北京代表處」亦於12月27日開幕。未來將先設立6個(代表處),其後尚有青島、大連、廣州、成都4地,將視實際需要進行若干調整。

按:推動雙方經貿社團互設辦事機構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第6條之內容,兩岸雙方業務主管部門通過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的平臺進行多次溝通,並於2012年4月發布各自審批管理規定。目前,大陸方面已核准臺灣貿易中心開設上海、北京代表處,臺灣方面亦已核准大陸的機電商會在臺北設立辦事處。

3 參、社會方面

301 一、「海峽兩岸第4屆醫院院長論壇」在海口市舉行

「中國新聞網」12月1日報導,「海峽兩岸第4屆醫院院長論壇」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有臺灣及湖南、海南的一百五十餘名基層醫院院長應邀參加。衛生署健康保險局副局長李丞華、亞洲華人醫務管理交流學會理名譽事長張煥禎2人分別報告「臺灣健保挑戰與回應」和「醫院管理新思維」;大陸海南省海口市人民醫院院長白志明報告「全科醫師培養新模式」,另湘雅三醫院黨委書記羅愛靜、院長陳方平、副院長朱曬紅等針對全面加強兩岸醫療合作、創新醫務管理機制、促進醫療衛生事業全面協調發展提出經驗報告,並提出建立兩岸4地大中華醫療合作聯盟的建議。

論壇聚焦於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兩岸交流合作和全科醫師培養模式。內容包括:構建臺灣與大陸醫療衛生管理經驗交流平臺,探索基層醫療機構體制改革;針對當前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現象,深化臺灣與大陸醫療合作,提高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拓寬聯絡管道、建立健全合作機制;促進臺灣與大陸醫療技術優勢互補、實現互利共贏,造福兩岸人民。

302 二、廈門成立「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

新華社12月14日報導,大陸廈門12日成立「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該中心成立目的旨在開展兩岸婚姻家庭交流,建立有效溝通管道,並受理當事人諮詢與投訴,協調相關部門解決訴求。廈門市民政局局長劉平表示,該中心將充分發揮廈門與臺灣地緣相近優勢,為兩岸婚姻家庭服務,大陸兩岸婚姻已超過32萬對,並以每年1萬至2萬對速度增長。

303 三、移民署簡化陸客來臺健檢、醫美、旅遊作法

聯合報12月29日報導,移民署為持續擴大陸客來臺接受醫療服務,因應醫療機構的需求及內政部特別修正《大陸地區人民進入臺灣地區許可辦法》,提出鬆綁健檢、醫美、旅遊政策作法。

修正現行辦法,代申請的醫療機構得向移民署繳交新臺幣100萬元保證金,若發生逾期未歸,原限制醫療機構1年內不得再辦理醫美健檢業務;修法放寬為1個月。新辦法增訂陸客必須具相當財產資力,才能申請來臺健檢、醫美。未來,大陸地區人民年滿20歲,且有相當新臺幣20萬元以上存款,或持有銀行核發金卡或年工資所得相當新臺幣50萬元以上,得申請進入臺灣地區,接受健康檢查或醫學美容。針對陸客的直系血親及配偶,新辦法也規定得隨同來臺接受健康檢查或醫學美容。

移民署署長謝立功表示,另為擴展陸客來臺旅遊的多元管道,2013年元月1日起,陸客來臺觀光,只要能提出第二段航行郵輪船票,或訂位確認單,就可以一次申請兩張入出境許可證,有利留住客源在臺灣觀光。這項新制希望提高陸客來臺旅遊意願,同時帶動各港口及周邊城市商機,達到民國105年1,000萬人次國際觀光客來臺的目標。

4 肆、文教方面

401 一、第4屆「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在廣州舉行

新華社12月3日報導,由大陸「中華文物交流協會」舉辦之「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3日在廣州舉行,以「文化遺產的法制與管理」為主題,邀請兩岸法學界和文博界三十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文化遺產法制建設、文物進出境監管、水下考古、大遺址保護等議題進行討論。其談論要點如次:

(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古跡聚落組組長洪世佑表示,論壇主題從南系建築藝術演進到目前對文化遺產的法制與管理等兩岸共同面臨的問題,說明論壇已成為兩岸專業人士和管理者深入交流與相互建言的平臺,也說明這一交流平臺對兩岸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現實的指導意義。

(二)大陸「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中華文物交流協會副會長董保華表示,今年是《大陸文物保護法》頒布30周年暨修訂10周年。同時,大陸正在探討對文物法進行新一輪修訂的可行性。希望與會的兩岸法學界和文博界的專家學者,能夠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健康發展建言獻策,共同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按:首屆「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於2008年在臺北舉行,分別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和「中華文物交流協會」輪流在兩岸舉行。

402 二、首屆「兩岸文創產業合作論壇」在杭州舉行

「中國新聞網」12月19日報導,由兩岸文創產業合作理事會籌委會主辦,中華文化總會、國藝基金會,及大陸國臺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浙江省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承辦首屆之「兩岸文創產業合作論壇」19日至20日在杭州舉行。以「共創兩岸文創產業的未來」為題,與會者將圍繞「文化遺產傳承與產業的結合」、「自主品牌創立與產業競爭力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與產業發展」、「兩岸文創產業交流與合作機制」等議題進行交流。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劉吉人、國藝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及大陸國臺辦主任王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胡祖才、浙江省副省長陳加元,以及兩岸企業家、專家學者一百餘人出席論壇。其發表要點如次:

(一)蔣孝嚴表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要變成產業,需要經過創意。在文創產業方面,臺灣有很多優勢,但是沒有市場,而市場是大陸的強項。兩岸要通過合作,在設計、人才、資金、銷路等方面將文創產業結合在一起。

(二)王毅表示,加強文創產業合作首先是提升兩岸經濟交往的必然要求。產業如果有文化內涵,就會煥發勃勃生機,長盛不衰。當前,兩岸大力發展文創產業並加強相互的合作具有3方面的現實意義:一是提升兩岸經濟交流水準與層次的必然要求;二是兩岸各自經濟轉型的客觀需要;三是有助於兩岸在世界上攜手打造中華民族的軟實力。

5 伍、其他

501 一、大陸媒體評選「2012年臺閩關係10大新聞」

新華社12月31日報導,由大陸福建省臺辦、省政府新聞辦組織福建省主要媒體、部分駐閩中央和境外媒體評選之「2012年臺閩關係10大新聞」分別為:

(一)福建制定《關於進一步促進臺資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二)大陸國務院批准設立福建泉州、漳州臺商投資區;

(三)新聞發布《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

(四)省長蘇樹林率團赴臺參訪;

(五)「海峽兩岸記者海西行」在閩舉行;

(六)「首屆海峽兩岸婚姻家庭論壇」在福建舉行;

(七)廈門金門海纜建成運營,長樂淡水海纜開始鋪設;

(八)謝長廷回福建東山祭祖;

(九)「福建文化寶島校園行」在臺北啟動;

(十)福建打造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

502 二、「中國評論社」選出「2012年兩岸10大新聞」

「中國評論社」12月31日報導,《中國評論》月刊編輯部評選出2012年海峽兩岸關係10大新聞為:

(一)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主張、新論述;

(二)馬總統勝選連任,「兩岸關係」成為勝選主要因素;

(三)馬總統與習近平電函往來,開啟國民黨與大陸新一代領導人的互動;

(四)「吳胡會」、「連胡會」,兩岸高層往來頻繁;

(五)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訪問大陸;

(六)釣魚臺爭端牽動兩岸,兩岸展示強烈的保釣意志與行動;

(七)兩岸隆重紀念「九二共識」20周年;

(八)雙方簽署《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與《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議》;

(九)兩岸經貿組織互設辦事機構取得突破性進展;

(十)兩岸紅藍綠參與「臺北會談」,聚焦兩岸認同與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