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主委出席「中共十九大之權力格局與政策前瞻」國際研討會致詞稿

  • 發布日期:106-11-15

價值共構、利益共享,開創兩岸新境界

2017.11.15

「中共十九大之權力格局與政策前瞻」國際研討會開幕式致詞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張小月主任委員

丁理事長,各位學者專家,各位女士、先生,大家早安!

非常榮幸應邀出席這場由中華民國高等政策研究協會辦理的國際研討會。在中共「十九大」閉幕還不到一個月的當下,感謝世界各地精研中國大陸的優秀學者專家們參與,從多方角度來共同探討「十九大」後中國大陸權力變化、情勢發展及未來動向,相當具有意義。以下,我謹提出簡要觀察,並說明中華民國政府的兩岸政策主張。

一、契機與挑戰,全球面對中國大陸崛起的課題

中共「十九大」不僅確立中國大陸未來5年的執政團隊,及內、外各領域的施政方向,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更提出未來30幾年邁向現代化強國、強軍的階段性發展目標,並欲進一步建構新型國際秩序,輸出中國智慧與方案,引發舉世關注。眾所皆知,近年以來中國大陸整體實力不斷大幅快速成長,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軍力更位居世界前三強,近年來高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大旗,持續擴增國際政經影響力。「十九大」後全球都在問,中國大陸—這位日愈茁壯的巨人及其與日俱增的實力,究竟會替全球提供增長與共享利益的契機,亦或讓世界面臨整體戰略情勢變動的挑戰,令人深思。

我們無意重談「中國威脅論」的舊調,也衷心期盼見到一個更繁榮穩定、富裕文明及民主開放的中國大陸,樂見其發展制度革新道路,成為擔負維持全球及區域和平穩定責任的國際社會一員,相信這也有助兩岸關係的正向發展。這個人數最多、權力最集中的政黨,如何解決其內部社會的矛盾,又如何在對外發展其正當利益的同時,建構所謂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外界高度期待。我們認為,這個龐大系統的運作需要有制衡的機制,才能在發展過程中真正兌現、承擔對人民及區域政治經濟安全的承諾。國際社會必須客觀看待中國大陸權力格局變遷,及剖析其真實發展意圖與戰略動向,就像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所說的,我們應該不吝分享給予中國大陸有益的建議;而臺灣在過去兩岸互動的歷程中,正積極扮演這樣的角色。

二、改革與人民,新時代的兩岸關係發展基礎

習近平在「十九大」昭告世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已邁入新時代,凸顯中國大陸對其發展道路與制度的優越及自信。而其強調中國大陸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並坦言中國大陸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顯示北京當局對人民需求的體認,能與時俱進隨之調整,我們也關切中共當局透過改革化解此一矛盾,且認為臺灣在華人社會獨特發展經驗及透過交流互動,或許可以提供處理之道,進而相互激發,提升公民社會的蓬勃發展,為兩岸社會交流開拓嶄新視野與風貌。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提到了「尊重臺灣現有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我們正面看待,然而他也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既定方針,這一主張在臺灣完全沒有市場,恐怕也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主要矛盾」,需要雙方面對溝通與處理。中國大陸在對內部發展有新省思的同時,面對新時代的兩岸關係,也應跳脫舊時代的框架,展現創新思維與善意。

兩岸雖有不同的社會制度與發展途徑,但隨著全球化浪潮席捲、區域情勢變遷,雙方也面臨相同的課題與挑戰,價值理念也漸有交集。習近平在「十九大」數度提及「以人民為中心」,及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其奮鬥目標。蔡總統早在2015年10月25日競選總統期間,就曾提到未來執政一定「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強調必須以人民的期待及需要,做為執政者最重要的事情。

此外,現階段兩岸都聚焦內部改革。習近平上任以來深化推動中國大陸內部的改革,強力反貪打腐,「十九大」後仍將推進相關作為。蔡總統就任一年多來,為了臺灣的未來的發展、經濟轉型、司法公正及世代正義,也持續推動內政方面的諸多改革,努力改變積重已久的諸多問題。

兩岸領導人既然心中都有人民,也都有改革的決心與魄力,就應該展現寬闊大度的胸襟及高瞻遠矚的視野,改變過去難以持久發展的互動模式,以人民福祉、權益為核心,為未來兩岸關係擘劃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以雙方的最大公約數「人民」與「改革」,做為兩岸關係發展及溝通對話的基礎。

三、務實與善意,未來三十年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提

蔡總統就職演說揭示中華民國政府的兩岸政策立場,強調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協商達成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在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這一年多來,臺灣致力維繫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現狀,符合區域各方的亞太安全利益,受到國際社會肯定。我們努力維護兩岸已簽署21項生效協議運作等現有機制,希望兩岸關係能在既有合作交流的基礎與軌道上平穩運行,這樣的政策主張沒有改變。

去年520以來,中國大陸因政治因素考量,限縮中國大陸觀光客及學生來臺,採取一些軍事與外交的對臺壓迫手段,我們覺得非常遺憾,對岸以政治力干預的做法,將兩岸意識形態的差異,影響到原本熱絡的民間交往,減低拉近彼此心靈距離的機會,也因為北京當局自我設限、迴避溝通,升高了兩岸的對立;即便如此,中華民國政府仍秉持最大彈性,蔡總統也一再強調我們的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老路、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

我們認為,中國大陸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務實看待兩岸現狀,尊重與理解臺灣人民對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看法及對民主制度的堅持,以前瞻性思維尋求共同利益與合作空間,才能創造雙贏的兩岸關係。兩岸關係在新時代應如何發展,是雙方必須共同面對、攜手合作找出答案的課題。

兩岸開放交流到今年已屆滿30年,這些年來在經貿、文教、社會等各領域交流合作呈現多元面貌,凸顯雙方休戚與共的緊密連結,為兩岸人民帶來幸福與收穫。兩岸應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雙方民間活力、政府公權力之間友善正常交往,展現不預設任何政治前提的務實與善意,為未來30年譜寫開展更多采多姿的兩岸交流合作新頁。

四、結語溝通對話,共同尋求兩岸互動新模式

全球、亞太區域與兩岸關係的未來,始終與中國大陸動向息息相關,國際社會應發揮影響力,將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理念與中國大陸發展相連結,讓中國大陸的發展逐步與普世價值接軌,朝向一個全面現代化的社會邁進。

面對國際大格局的動態變化及兩岸內外部情勢發展,我要在此鄭重呼籲中國大陸把握當前契機,兩岸可以擱置政治爭議、實事求是,展現「新的思路、新的舉措」,促成兩岸的對話與溝通,臺灣願意伸出善意的雙手,與對岸共同尋求兩岸互動的新模式。期盼國際社會能給予臺灣的政策更多支持及鼓勵,讓我們更有自信來維繫兩岸和平穩定現狀。明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就將屆滿40周年,期盼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北京當局也能對兩岸關係展現同樣勇於改革、開放的新思維,讓兩岸之間搭建起善意互信、相向而行的堅固橋樑,造福兩岸人民,為動盪起伏的亞太區域,立下擱置爭議、和平共處的最佳典範,相信這也是兩岸及亞太區域的共同利益與期待。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Wiston Churchill)有一句話—「欲求進,則求變(To improve is to change)」,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既然中國大陸與臺灣都有讓兩岸關係變得更好的意願,我們就要勇於改變,將想法落實為具體行動。

最後,再次感謝諸位學術界先進們共襄盛舉,預祝會議圓滿成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