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大陸委員會第28次諮詢委員會議與會委員發言重點

  • 發布日期:110-09-03

  大陸委員會日前舉行第28次諮詢委員會議,主題為「新情勢下兩岸經貿變化及因應戰略」,與會諮詢委員發言及討論重點如次:

一、學者引言報告指出,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以及COVID-19疫情,促使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牽動兩岸經貿關係的變化。在國際面,美國拜登總統持續對中國大陸進行貿易制裁和科技圍堵,並提升半導體發展、加強5G技術等,以維護優勢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未來世界可能形成美中雙元供應鏈。在兩岸面,中國大陸對臺除繼續「反獨促統、促融」為主軸,並加強吸納我國科技產業之人才、技術、資金赴陸發展。

二、中國大陸「十四五規劃」積極致力產業轉型和科技自主布局,惟天災不斷、疫情再起及美國聯合盟國圍中行動,為鞏固共黨政權,或將激化民族主義轉移內部焦點。在新情勢下,臺灣應善用自身民主價值與全球關鍵產業供應鏈的優勢找到利基點,提高臺灣在全球產業戰略地位。

三、部分委員指出,中共「十三五規劃」與「十四五規劃」雖在多方面具延續性,但首要指導原則已由「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轉變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顯示全面強化「黨管一切」政策。今年8月17日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提出「共同富裕」,顯示「公平分配」優先於「經濟成長」的意涵。針對中共高層思維上的轉變,政府應持續關注,適時應處。

四、部分委員表示,兩岸貿易關係可分為兩層次探討,一是三角貿易互賴,例如臺灣中間材輸出中國大陸,在陸組裝後出口到全球市場,因中國大陸需要臺灣電子及資通訊零組件,因此兩岸關係對此類三角貿易衝擊不大;另一類為臺灣產品直接輸出到中國大陸終端市場,例如農產品、零售等,過去陸方常利用此經濟槓桿影響兩岸政治。目前我國對陸經貿往來仍存在若干風險,臺灣需提升對外經貿格局的多元性,例如發展新南向、洽簽臺美BTA、CPTPP等。

五、部分委員指出,臺灣近兩年GDP成長很大部分來自美中貿易戰下廠商回臺投資,以及美中貿易戰轉單效應。惟美國正擴大供應鏈投資,臺商赴美設廠生產,有可能對臺灣自身的投資與出口產生替代,建議臺灣應加強與美方對話,以確保臺美互利雙贏。

六、部分委員提醒,針對此波臺商回流,政府應主動提供誘因,爭取新的科技產業鏈回流(包括5G、AI、航太、電子等),而非被動接受既有產業回流,方有助於臺灣產業升級。隨著全球供應鏈逐漸恢復,臺灣出口成長在下半年可能有所減緩;同時隨著全球半導體產能開出,臺灣半導體產業在明後年或無法維持目前高峰;因應出口與投資的下行風險,提振內需顯得更為迫切。目前臺灣大專院校學生畢業後9成進入服務業,因此青年低薪最大問題在於服務業,臺灣應鬆綁產業、導入資金、提升商業模式,才能提升高階人才的需求。